放大圖片
■坐落於黑龍江的知青博物館
位於中俄邊境的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鎮有著中國最大的一家知青紀念館,60歲的劉樹新想用它還原真實的歷史記憶。為此,多年來,他走遍大江南北去尋找知青,傾聽他們的故事。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數以千萬計的知識青年投入到一場「上山下鄉」運動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青年移民運動之一。在那段時期,黑河接納了萬餘名來自全國各地的知青,成為黑龍江省接納知青最多的地區。
在這座紀念館中,幾百枚毛澤東像章組成一面寫著「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旗幟,展板將空間分割成時間走廊,大量的黑白照片定格了一張張十五六歲的面容,每一步前進都回溯出一段特殊的青春往事。
1968年,上海的三胞胎姐妹刺破手指寫血書,要求到當時的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老大手指血不夠,老二、老三割破手指繼續寫。而此前,她們的哥哥已經犧牲在上甘嶺的戰場上。1970年11月,一位名叫王曉勤的北京女知青有了回城的機會。為了撲救山火,她卻跳下了回鄉的卡車,最終在這場火災中與其他13位知青一起犧牲了。一場山洪暴發,知青陳健被同伴金訓華推出水面生還,金訓華卻被洪流捲走。在隨後的30年中,陳健拒絕了多次回城的機會,他自願留下來為同伴守墓。
「在所有博物館中,知青館是特殊的,因為它紀念的人中,大部分人仍然在世。」劉樹新說:「我們就是實事求是地呈現一代人上山下鄉的故事,給活著的人建一座博物館。」
如何面對這一段歷史時期,劉樹新曾愁眉不展。「討論了幾百次,最初的36個方案都被否決了。」最終大家決定,還是撥開歷史的紛擾,把著眼點放在「人」的身上,一代人的青春記憶。「建館的3000多萬元費用,都來自海內外知青們的捐助。」劉樹新說。
在幾番輾轉後,這座2009年建成開放的紀念館,佔地9萬平方米,在同類展館中規模最大。而在上海、陝西等地,近年來,也有不同規模的知青博物館建成開放,大多脫不出私人和民間的背景。
在陝西延安,一家知青文化展覽館也剛剛開館。這座二層小樓從外面看普通甚至簡陋,裡面卻藏有知青用過的挎包、茶缸、油燈、書籍等千餘件物品。62歲的高明亮是這家私人博物館的館長,從1979年開始,他就致力於收集知青的照片文獻、圖書報刊、生產和生活學習用品。200平米的展館內目前藏有展品2000多件。「我對知青一代有特殊的感情,我的展覽館免費開放,想了解那個時代的人都可以來參觀。」高明亮說。
不僅如此,在中國民間,知青題材書籍和電視劇、知青文化旅遊節、主題巡迴展覽,這些陸續出現的社會現象,標誌著「知青文化」並未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沉寂,反而在時下重燃熱度。
在網絡上,虛擬的知青博物館也內容豐富,知青新聞、知青文集,甚至知青名錄等,吸引了眾多懷舊人士的關注。無論是領導人還是平民百姓,知青一代的夢想與奮鬥都深深打上了國家命運的烙印。
「不僅中國,美國、歐洲,世界各地,哪裡沒有知青?」劉樹新說,「這不僅是中國的文化遺產,隨著知青們漂洋過海,這一文化也為海外所關注。這是一代人的青春,不會被埋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