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9月16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政情與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廿四味:反對派配合美英干預引狼入室妨害普選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9-16]     我要評論

卓 偉

 繼美國駐港總領事夏千福之後,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部國務大臣施維爾亦公開干預本港普選,並指英國政府準備隨時提供「支援」。令人納悶的是,英國已經撤離香港,國土又與香港遠距千里,英國可以如何「支援」?是讓顧汝德、霍德更加明目張膽地走到台前策應「佔領中環」?是將港英時期收集的機密資料作明箭暗箭之用?又或是資助各個反對派政黨甚至是「港獨」組織內外施壓?施維爾的言論難免令人滿腹狐疑,更令本港普選添加不明朗因素。

 不過,反對派卻是拍掌叫好,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還認為英國的干預來得遲了,「香港到依家為止冇真正普選,點樣高度自治、『港人治港』?變鷙縣j話,英國政府要負責,唔係咪中英聯合講大話?」李柱銘更表示英國的表態可以將普選問題國際化,「蔭仱物犖A叫人支持你,仲話清清楚楚鶬p合國登記,既然係咁重要翵ヾA你自己將佢國際化,依家又唔跟住去做,人](英國)係有責任講出薄C」民主黨主席劉慧卿也指英方「特別有責任」就政改問題「出聲」,英方有份簽署《中英聯合聲明》,要履行承諾云云。

 反對派指英國有責任保障《中英聯合聲明》的落實,但《中英聯合聲明》並沒有提到普選,只提到香港回歸後立法機關由選舉產生,行政長官則在香港通過選舉或協商產生。香港普選的法理依據是《基本法》第45條和68條,是中央將普選這個最終目標加進去的,對香港普選的承擔遠超於《中英聯合聲明》。如果反對派認為英國要對《中英聯合聲明》的落實負責,那現在的行政長官和立法會選舉制度,已經超額達到了《中英聯合聲明》的要求,英國還有何理據指指點點?

 反對派將普選寄託於英美等外國勢力干預,是引狼入室。港英政府是在《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才決定成立區域市政局,1985年才在立法局引進功能議員選舉,1991年才開始有立法局分區直選。港督直到英國「光榮」撤退之前,還是「不光榮」地由英王委任。英國在過渡期推行民主化,不過是為了在回歸後將政權盡可能地交給他們培養的親英分子手上,以對抗中央政府,就如「末代港督」在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中所言,「英國,除了從憲制這個重要的角度而言可以說會撤離外,其實並不會離開香港」。否則如何解釋港英這麼多年都千方百計阻止民主,到確定回歸才「忽然民主」?

 英美等外國勢力,支持反對派爭取所謂「真普選」,並非是為了落實民主,而是要通過普選取得香港管治權,並將香港作為反華橋頭堡。《中英聯合聲明》並沒有提出普選目標,但現在英國卻突然高調插手「支援」,司馬昭之心已是路人皆知。中央一直擔心外國勢力干預本港普選,但反對派卻熱衷招引外國勢力插手港事,究竟對落實普選是利是弊?特首梁振英昨日也指出,外國政府干預香港普選,只會適得其反。反對派如果真心期望成功落實普選,就應知所行止。

相關新聞
張曉明勉港青 郝鐵川析原意 (2013-09-16) (圖)
建港者.營:梁志祥兼顧地區立會 表現精益求精 (2013-09-16) (圖)
瓜田李下:迪園不邀議員「哈囉喂」疑避嫌 (2013-09-16)
環球視野:英國干預香港普選 施維爾不打自招 (2013-09-16) (圖)
廿四味:反對派配合美英干預引狼入室妨害普選 (2013-09-16)
通識應從基礎理論開始 (2013-09-13) (圖)
白韞六:「高調舉報」損市民信心 違廉署保密原則 (2013-09-13) (圖)
區議員營運開支 葉國謙:將增實報實銷 (2013-09-13)
鴿訟兩主席:「公提」非必然底線 (2013-09-13)
廿四味:「真普聯」為何拋出第四方案? (2013-09-13)
張曉明善意提醒港提升創新能力值得重視 (2013-09-12) (圖)
「沉默之聲」周六集會挺國教 增港人國民意識 (2013-09-12) (圖)
特首飯局互不引述 為讓嘉賓暢所欲言 (2013-09-12)
戴耀廷聲稱「佔中」是「戰爭」 (2013-09-12)
廿四味:張主任欣賞使用新科技 更鼓勵香港青年創新 (2013-09-12)
鄺保羅大主教指普選非靈丹妙藥乃暮鼓晨鐘 (2013-09-11) (圖)
何濼生:「佔中」恐弄巧成拙 令中央失港普選信心 (2013-09-11) (圖)
蛇齋餅粽:赴論壇有分加 涉利誘「洗腦」 (2013-09-11)
四叔憂「佔中」可大可小 (2013-09-11)
遭抹黑橫額狙擊 民記促警嚴懲 (2013-09-11)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政情與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