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巍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
美國聯邦政府10月1日陷入17年來第二次停擺危機。危機的導火索是共和、民主兩黨圍繞新財年政府預算和奧巴馬醫改展開了激烈黨爭。兩黨決策者已經不止一次地利用人為製造的危機逼迫對手就範,卻未顧及其全球外溢影響。
美國兩黨在治國的經濟理念上存在深刻分歧,對醫療體系改革的路線圖更是爭論不休,而他們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卻不約而同—國內各項民調結果和自己的連任前景。
但是,作為全球最重要的儲備貨幣發行國,美國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外溢效應波及全球,財政懸崖、量化寬鬆等經濟熱詞更是牽動著全球投資者的神經。兩黨這種忽視全球影響的經濟決策態度,顯然缺乏必要的大國責任意識。
此次,共和黨議員既不考慮儲備貨幣發行國所應履行的國際責任,也未足夠關注外國主要債權人所持美國國債已超5萬億美元的現實,竟以美國債務違約相要挾,試圖讓白宮同意暫緩實施奧巴馬醫改。而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等貨幣政策制定者把降低國內失業率當作頭等要務,並不打算對美國超寬鬆貨幣政策收縮帶來的全球資本流逆轉和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的資本市場劇烈波動負責。
在奧巴馬總統任內,美國聯邦政府的財政赤字連續四個財年超過1萬億美元,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已超過3.6萬億美元,美聯儲成為美國國債的全球最大官方買家,美聯儲的托市政策客觀上有利於美國寅吃卯糧的財政政策得以延續,而其他國家的市場人士則需要看伯南克和美國國會議員的臉色行事。觀察人士批評美國是在濫用「囂張的貨幣特權」。
此次共和黨將聯邦政府新財年預算同奧巴馬醫改相綑綁,不惜造成政府停擺危機,這種激進的做法在美國國內也引發強烈批評。奧巴馬雖已多次強調不應讓兩黨黨爭影響世界經濟,但在此次財政僵局中,他止步於電視鏡頭前的呼籲,未與兩黨國會領導人坐下來開展實質性的談判。
無獨有偶,與白宮比街而鄰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10年提出增加新興經濟體份額的治理改革方案,這是改進當前國際經濟治理秩序的重要舉措,但兩黨把持的美國國會卻久拖不批。
作為當前國際經濟治理體系中的大國,美國既不願意承擔改良國際經濟治理體系的責任,其國內的黨爭又一再引發全球負面溢出效應。長久而言,美國這種態度將會持續影響國際經濟治理體系的有效性和穩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