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海嘯觸發美國經濟衰退,促使美國專注本土需求、重振製造業,加大開發自家能源,轉而減少海外採購需求,令經常賬赤字創1999年來最低水平。分析預測,美國經濟推動海外增長力度遠遜從前,即使復甦也不再惠及全球,反而可能以新興市場為代價,變相加速這些國家沉淪。
近年美國積極開發頁岩氣,加上今年平均每日生產720萬桶原油,是22年來最多,大幅減少依賴進口能源。瑞信預料,美國自2006年以來,經通脹調整的石油貿易赤字累跌54%。美國自家能源供應充足,加強企業資金流、降低勞工成本,進一步減少入口外國貨品。
反搶中國人飯碗 推高新興國息口
美國非石油產品和服務進口,從1994年佔美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例7%升至2000年的12%,但近幾年都在14%左右徘徊。經常賬赤字佔GDP比率從2006年的6%跌至現時約2.5%。
製造業「重返美國」情況日漸普遍,花旗報告指,美國製造業可創造200萬個職位,行業佔GDP比例有望扭轉連跌50年的趨勢。波士頓諮詢公司推算,中國工人工資每年上升15%至20%,在中國的營運成本到後年會跟美國持平。若美國製造業復甦,會變成新興市場競爭對手,而非消費者。
聯儲局醞釀退市多時,若正式收水,既反映美國經濟前景好轉,但同時資金回流將推高新興市場借貸成本,並打擊貨幣穩定,反觀美元匯價將向好。
雖然彭博通訊社調查經濟師預測中位數顯示,美國明、後兩年增長分別為2.7%與3%,遠高於今年的1.6%,但無法掩飾美國影響力減少的事實。美銀駐紐約資深國際經濟師賴斯說:「有跡象顯示,美國吸引力已不及前數年。若全球經濟要出現強勁增長,我們需要美國復甦,其他國家也須反彈。」
海外影響力打75折 新興貨幣被看淡
賴斯表示,以往美國GDP每增長1%,意味全球其他地區額外增長0.4%;不過新趨勢是美國增長1%,可能僅推高其他地區增長0.3%,意味美國的海外影響力只得75折。
摩根士丹利與花旗的外匯策略師表示,若美國經濟確實好轉,投資者應買入美元。資金回流美國意味利率走高,早前帶領全球增長的新興市場恐增長放緩,投資者應拋售新興市場貨幣。 ■彭博通訊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