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風
人活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感覺到「中庸之道」的可貴。
中正,平和,一向是中國人推崇的美德。中國的傳統文化,都推崇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庸」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孔子認為,行事為人不偏不倚,有一定之規,才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讀歷史可以看到,中庸之道浸透在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國古代許多君王以及政治家的失敗,都源於過分的貪婪以及過於偏激的政策。優秀的政治家,是那些善於平衡各種關係的人。自己活,也讓他人活,才是聰明的作法。
中庸之道,也早已是世界文化的瑰寶。西方文明起源於希臘。希臘人認為,把握限度及分寸感就是善。古代希臘語中的「自由」一詞,常被譯為「克己」,「自制」。希臘人認為,認識自己,任何事都不要做過頭,是一切美德的源頭。人應該規避放縱以及毫無節制的衝動,服從萬物和諧與平衡的內在法則。
當年希臘以一個西方小國戰勝了東方大國,其精神武器就是——自由。在古希臘人看來,人最珍貴的財富就是自由,而希臘人對自由一詞的界定,就是分寸感以及約束。在希臘人看來,當年一些東方大國之所以由盛而衰,就是由於君主毫無限制的權力,造成一個國家漫無邊界的貧富差距。在自我限制中達到自由的思想,讓希臘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自治政體。
無論古今中外,在個人生活中遵循中庸之道,總是能有效地趨利避害。利益博弈上如此,感情生活中也如此。曾讀過一位著名俄羅斯女作家的傳記。這位作家才華橫溢,卻命運悲慘。諸多惡運雖主要歸於殘忍的制度,但在感情生活方面的缺少分寸,也給她帶來很多不必要的傷害。
生活中往往有那麼一些女士,雖然非常優秀,感情上卻不知克制。她們每每為單相思而對異性窮追猛打,結果嚇跑了人家。多數男士,都不喜歡烈火洪水般的感情攻勢。作為女士,尤其需要矜持端莊,才能讓人尊重。
懂得中庸,能省去很多麻煩。在遙遠的從前,我曾經以心直口快、嫉惡如仇而自詡,卻因為言詞行為激烈,得罪了不少人。倒是一時暢快了,可是隨後得收拾一大攤殘局,浪費了無數大好時光。那些時間,本來應該是用來做些有用之事的。
比如,有些道理不用說破,大家都心知肚明;如果偏要說破,就傷了和氣。你就是一百個正確,傷了他人的感情,人家就會千方百計與你作對。結果你作為聰明人,反而失敗了。有位同事曾以說話一針見血而自得,其實,他為此得罪了不少人,給自己找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說話到位固然好,可是「句句見血」的話,並不是什麼場合都能說的。
走上社會幾十年,有些看來不是那麼優秀的人,卻遠遠地超越了他人,走在時代的前列,就是因為他或者她善於領悟人際關係,說話辦事分寸拿捏得準確,處理事情也都在恰當火候上。
不幸,在中國這樣重視人際關係的社會中,為人處事上的學問,每每比學術、專業上的成就更重要。你並非要當鑽營取巧的小人,可是一定要學會做明白人。你要在堅守原則的基礎上,學會「不把話說滿」,學會尊重他人的感情,學會用讓人接受的方式,來做正確的事情。挺佩服那些懂得幽默的老北京人,他們經常用一句輕鬆俏皮的話語,就化解了彼此的怨氣,順暢地辦好本來很難辦的事兒。
友誼上的分寸,也非常重要。越是要好的朋友,越要注意不逾越邊界。有時候,朋友好到了不分彼此的份上,關係就變得非常脆弱。往往因為一件小事,鐵哥們兒也會反目為仇。我總是認為,維繫友誼的前提,是要保持每個人的獨立性。
無論是經濟上,還是在個人空間上,朋友之間都最好不好摻和到一起。如果非要一起做事,也應該是「生意是生意,朋友是朋友」,把利益與友情分清楚。彼此有信任就足夠了。不應強加給自己或者他人「奉獻」以及「犧牲」的關係。
有兩位幾十年前一起成長的朋友,在不同城市的一次知青聚會中相遇了。幾十年前,她們在兵團睡一條炕,無話不談。可是幾十年之後,這對發小在性格、文化層次等各方面已有了很大的相距。
雖然見面彼此都很高興,但當其中一位貿然提出去另一位家中住幾天時,另一位卻猶豫了。她不願意在幾十年分手之後,讓朋友融入自己的私人空間。也不願意再把自己的一切,無保留地交給朋友。最終,她提出租賓館客房給朋友住。就因這一猶豫,給兩人少年歲月的純淨友情蒙上了陰影。
細想一下,那位拒絕的朋友,並非絕情以及勢利,而是害怕無距離友誼的殺傷力。其實,無論文化層次相同還是相異的朋友,都需要距離。距離產生禮貌、尊重、神秘,以及友誼的新鮮純淨。誰能24小時地傾訴和傾聽?誰願意把個人生活的隱私一無遮掩地暴露在他人眼前?用朝夕相處、無話不談來體現友情,往往會讓人被過度的親密壓抑得喘不過氣來。
回想一下,關係能最保持長久的,恰恰是那些距離不遠不近的朋友,她們平時忙著自己的事業,有了閒空時,大家歡聚在一起,暢談層出不窮的新話題。這樣總能得到新啟發、新思想的友情,才是人們需要的。
我認為,在經營事業上,也需要有分寸。一位著名的散文家說,人應該做一個生活家!我贊同這個觀點。做事業的目的,無非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如果為了事業廢寢忘食,沒時間陪家人吃飯,沒時間陪孩子玩,熬得痛苦不堪,甚至把自己累出一身病痛,那就過了頭兒。據說有位著名作家,為寫一部小說勞累至死。雖然精神可敬,但從另一方面說,我以為還是得不償失。世界上,有什麼比生命更寶貴呢?再說,除了事業,生活中還有很多美好的東西值得享受。
適可而止,不走極端,總是一種讓人舒服的生活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