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絲
平日在網絡上閒逛,常見有網友在進行話題討論時,以「老夫」自謂。恰巧我與其中幾位網友有過一些交往,知道對方的實際年齡並不大,年未逾知命,便自稱老夫,頗有些「拍老腔兒」的迂闊況味。就像《鹿鼎記》裡的韋小寶,為了在一眾江湖草莽面前顯示自己成熟,尚為頑童便宣稱要「告老還鄉」,讓人觀之莞爾。
若是推究這種做法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加強觀點的力度,標榜自己閱歷豐厚、見多識廣,或為了凸顯年齡身份,藉此獲取他人的尊重。反正網絡就是一個虛擬的空間,旁人也難以對論辯者的年齡進行查證,加上現代人對成熟、老練的個性尤為鍾愛。如一些外形氣質較為老成穩重的年輕人,被喚為「大叔」,就是一種具有萌屬性的暱稱。依此類推,自稱老夫亦為潮流之下的一種衍生品,以此標榜具有歷經歲月沉澱的人生智慧,並尋求觀點能有更為廣泛的認同。
《禮記》曰:「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謝,則必賜之幾杖行役,以婦人適四方,乘安車,自稱曰老夫。」古人對「老夫」的名號,有着明確規定,須年滿七十歲的士大夫,辭官退休以後,方有資格自稱老夫。但是,規矩也是被一些名人破壞的。如柳宗元在42歲時,就寫過「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還堪養老夫」的詩句,自認老夫。蘇軾在徐州太守任上時,年方39歲,也作詞「老夫聊發少年狂」,以老夫自待。而且,這並非是他一時心血來潮的自嘲調侃,而是向以老夫自居。如他在《章質夫寄惠崔徽真詩》裡寫道:「知君被惱更愁絕,卷贈老夫驚老拙。」蘇軾對「老夫」這一稱謂的酷愛,與當今名主持人孟非年僅不惑就被人叫做「孟爺爺」,非但不惱,反而很享受如出一轍。
不過,「老夫」的稱謂被使用過濫,又會給旁人造成一種昏聵顢頇、倚老賣老的印象。畢竟一個人宣揚觀點,或與他人論辯,都應是以道理服人,強調年齡或身份,其實就摻雜有了強烈的主觀情緒在內。早年我看到有媒體徵稿,其中有一項看似很奇特的要求,註明凡文章裡出現有「筆者以為」的語句,就一概不用。不少人覺得無法理解,認為是編輯偏執怪僻,所以才設出如此「奇葩」的要求。然作為一個寫作者,仔細一琢磨,就知道這樣要求其實是大有深意的。因為,凡是習慣以「筆者以為」加強語氣的文章,思維和敘事方式大都較為陳舊僵化,作者於無意識之下,觀點往往會受限於閱歷、背景及視野,帶有濃重的說教式的、概念化的痕跡。
反之,若是大大方方地以第一人稱表達,文化心態雍容自信,表達的觀點自然也會更客觀從容。所以說,自稱老夫與「筆者以為」一樣,實際上是一個人思維方式的更深層次反映,作為一個表達者,只有善於自我審視,不把自己的感情強加於他人,才能理性地進行表述和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