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樹根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
行政長官梁振英的第二份施政報告快將公布,觀乎過去一年香港社會的形勢,筆者期望這份報告在處理好現實矛盾的同時,喚醒香港社會的危機意識,聚焦經濟民生。
「兩地磨擦」只屬局部
回歸以後,兩地人民交往日益頻繁,難免衍生出一些問題和磨擦。本來這種矛盾並非根本性,只屬局部情況,但隨着近年小部分激進反對派人士和組織的湧現,兩地人民之間小矛盾往往被無限放大及渲染,例如內地人來港購物被形容為「蝗蟲」、奶粉及幼稚園學位供應不足就鼓吹「排外」、依法興建軍事碼頭被誣衊為「割地賣港」、開發邊境禁區又被形容是「殖民」,等等。面對這些無理煽動,若特區政府不採取有效措施紓緩問題,矛盾將如雪球般越滾越大,激進反對派人士則有機可乘,利用這些小矛盾去挑撥兩地人民對立。
依筆者所見,其實不少兩地磨擦,例如奶粉和幼稚園學位供應不足,太多內地旅客集中於少數景點,以致港人生活空間受影響等問題,都是有辦法解決的。這方面民建聯早已提出不少意見給政府,例如針對「限奶令」實施近一年後仍經常出現奶粉供應短缺情況,我們建議政府開闢「邊境商貿購物中心」,設立具規模的「港貨專區」,以發揮「從香港購買」的優勢。另外,民建聯又提出全方位發展大嶼山、東涌、落馬洲、發掘全港18區本土特色旅遊景點等,以分流內地旅客至各區,紓緩市區擠迫情況。至於幼稚園學位不足以應付內地跨境學童的問題,我們也建議政府盡快落實15年免費教育,以全面掌握本港學前教育學位的供求情況,宏觀調節各區所需。我們期望特首能於本年度施政報告內採納有關建議,理順「兩地關係」。
協助基層家庭及青少年向上流動
香港作為已發展地區,與其他發達國家同樣存在貧富差距增大的情況。但由於近年正值產業轉型期,令本地中產階層壓力加大,貧富兩極化情況亦日漸浮現。面對未來本港社會可能出現的「貧富矛盾」,施政報告應該做的,是協助基層家庭及青少年向上流動,令社會的貧窮人口減少。這方面,民建聯一向重視從教育入手,「授人以漁」助人脫貧,故我們建議政府增加大學資助學位及副學位畢業生報讀大學二年級的銜接學額、增加「自資專上獎學金」金額、優化各類學生資助計劃安排,以及成立「鼓勵升學基金」,擴闊有志升學者的升學之路。
對於已投身社會工作的成年人或大學畢業生,我們建議增加持續進修基金至兩萬元,並成立「青年創業基金」等,讓他們可以自我增值、大展拳腳,提升收入水平。而對於貧窮家庭,尤其是那些無領取綜援的低收入家庭,民建聯認為應該為他們提供第二層安全網,以鼓勵自食其力,故設立「低收入家庭生活津貼」必不可少。我們希望施政報告能吸取這些建議,解決貧富差距過大的問題。
喚醒危機意識 共謀發展經濟
最後的「政經發展矛盾」,是指因為政治和政制的長期爭拗,而導致經濟發展也被拖累的現象。香港將於2017年實現普選,但反對派卻刻意提出違法的「公民提名」方案,又以「佔領中環」破壞香港金融中心作要脅,務求使香港愈益政治化、愈亂愈好。面對這些禍港陰謀,筆者希望施政報告能以大智慧提出大方向,徹底解決困擾香港十六年的政制議題,凝聚社會共識,做好普選的立法工作。
事實上,本港經濟發展除了受政治爭拗拖累外,還因欠缺明確的發展方向而多年停滯不前,多項國際排名如城市競爭力、創意及發展潛力都被周邊地區趕過。產業方面,本港仍然依賴四大支柱支撐,六大產業則如墮五里霧中,方向未明。去年施政報告就如何推動新產業發展着墨不多,筆者期望今年能指出一條明確發展路向︰是繼續之前訂下的六大產業?還是往其他新方向走?
近年香港的焦點一直被聚焦於政治之上,是不健康的情況,期望今年施政報告能喚醒港人的危機意識,讓市民明白本港經濟發展已經到了「逆水行舟」的時候,社會不能再沉溺於政爭當中,必須走出「政經發展矛盾」的惡性循環,把社會焦點重新聚焦於經濟發展,才能轉危為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