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潤華
常言道:「每逢佳節倍思親」。筆者作為一名社福工作者,認為應將之改為「每逢佳節倍思貧」。從香港仔街坊會社區中心、筲箕灣東華三院方樹泉中心及保良局等慈善機構得到訊息,感受到社會上最悲慘、痛苦的乃一些低收入、殘障、患有頑疾及先天性疾病兒童之貧困家庭(如唐氏綜合症、自閉症、心臟病、聾啞、哮喘及B型肝炎等)。照顧長期病患者,家人除要付出額外的精神與體力外,還要承擔昂貴的手術費、醫療費,日常生活更捉襟見肘,「時窮節乃現」,過年過節對他們來說無疑是百上加斤。
貧富懸殊激化社會矛盾
這個世界總是「有人歡笑有人愁」,杜甫所描繪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現象個別地方至今依然存在,財富差距是各國領袖都要面對的頭痛問題,且隨着經濟發展全球化趨勢的加深,財富分配不均日益上升。根據樂施會(Oxfam)調查報告顯示:「全球最富裕的85人坐擁的財富,堪比世界的半數人口--最貧窮35億人的所有」,非洲平均貧窮人口佔了70%,其他工業落後及低水平國家的貧窮人口也有20-30%,貧富懸殊之巨令人驚嘆,將來也可能出現政治問題。
換句話說,500位富人控制了全球人口的財富,他們擁有世界80%的資產,相當於幾百萬億美元,比國家擁有的平均資產還要多。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財富掌握在極少數人手裡,他們有更多的話事權、享有資源的優先權,對階層流動性造成障礙,使得低下層向上流動的機會受壓,菁英政策使富者越富、貧者越貧,令希望成為幻影甚至絕望,巨大的貧富差距是造成政治不穩定、社會不和諧及各種矛盾加劇的元兇之一。
扶貧贈醫 造福人間
各國政要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若不加以改善將威脅到「人類進步」。欲填平貧富間這道鴻溝,富人們只要從巨額的財富拿出一小部分來幫助窮人,就能改變他們的命運。富豪們做慈善公益事業,扶貧濟困、解危救難,既履行回饋社會的責任,亦是長榮久安之道。世界級富豪比爾.蓋茨(Bill Gates)及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曾倡議全世界富豪都捐出20-30%的身家,如照他們號召能夠響應,粗略估算就有若干萬億美元,這筆善款可以發揮許多效用:興建很多醫院、診療所,研究新藥品、新醫術,供應平價藥品,用於防治先天性疾病的預防普及教育,殘疾、頑症的治病、保健等;捐贈醫療儀器,拯救無數人的生命及保障人民健康;也可加強工業、科技發展,輔助就業,改善人民生活;保留農地,讓農民繼續耕種,維持生計;又可用於做好環保工作,造福子孫後代。
新春佳節到來,「恭喜發財」、「身體健康」之美好祝願常在耳邊響起,筆者走過近九秩的人生,始終覺得健康比財富更重要,由此也體會到家有病人之苦況,估計「兩岸四地」有幾百萬患有先天性心臟病(要做手術)、聾啞、腦癱、癌症、肺癆、愛滋病、帶B型肝炎菌及各類精神、情緒病的兒童,除了當地政府應給予支援外,還需要慈善機構捐款援助;希望各大學醫學院、研究中心,研究婚前、孕前、產前等各種預防方法,加強中西醫結合及改進醫術;各傳媒(尤其是電視台)配合宣傳各種預防、檢驗等方法,盡量減少上述兒童疾病的發生,拯救、保障兒童健康成長,也是社會各界共同合作、努力進取的一件好事。內地藥房上架兒童藥品比較少,一般成人服用成人藥,成人劑量適量減少便成為兒童用量,其中對兒童治病或有副作用。筆者也曾向內地大學醫學院教授提議,加強研發兒童藥物。外國醫藥管理局對於成人、兒童成藥分開出售,劃分得很清楚,內地可借鑑、效法,以保障兒童健康,也可減少畸形兒、病嬰的產生。
大家在共聚天倫、歡度佳節時亦不要遺忘社會上需要幫助的這群人士,給他們送上溫暖與關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