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選的提名是否應有合理限制
黎子珍
每年四月底、五月初的時候,美國國家科學院都要增選新院士,科學院章程規定了每年新增選院士的人數(目前不超過72人)。增選新院士對提名候選人有非常嚴格的限制。要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候選人,首先,正式提名只能由院士提交,每份提名材料應當包括候選人的簡歷、一份250字左右的概述候選人學術成就的說明,也就是當選理由,以及數量不超過12篇的代表性論文和著作,之所以做出篇數限制,是為了強調質量而不是數量;其次,一旦獲得提名,這份候選材料就會送到科學院31個專業領域中的某一個專業委員會主席手裡,31個小專業被歸為六個大領域,候選人要通過這六個大領域的篩選,每個專業都有自己遴選候選人的流程,由該專業的院士多輪投票篩選候選人;再次,候選人只有通過多輪投票篩選,才有機會進入類似普選的程序,即被全體院士來評選。如果沒有對提名新院士候選人的嚴格限制以及多輪投票篩選,院士們評選新院士就會暈陀陀,不知選誰。
在大多數民主政治制度裡,對提名候選人都有合理限制。法國總統選舉採取兩輪淘汰制,兩輪淘汰制對提名總統候選人都有嚴格的限制,候選人需獲得至少500名民選代表的擔保提名,由於這500人必須是國民議會議員、參議院議員、社會經濟委員會委員、地方議會議員或者市長,其中必須包括30個省和海外領地的代表,並且10%以上的代表不得來自同一省或者海外領地,顯然要成為總統候選人也並不容易。這500名民選代表的擔保提名,在某種程度上類似於一個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事實上,500名民選代表的擔保提名就是一種限制。如果沒有對提名總統候選人的嚴格限制,法國選民選總統就會暈陀陀,不知選誰。
香港特首普選的提名也需有合理限制,否則選民同樣會暈陀陀,不知選誰。不久前出席立法會政改公聽會的多位市民均質疑反對派所謂的「無篩選」說法,強調限制提名特首候選人是必要的。有市民生動形象地指出,特首需要獲中央任命,港人很擔心選出不稱職的特首,「就算是馬會,隻馬心律不正常都不批准牠入閘,都要試閘,這個不是篩選,是精選」。馬會對參加賽馬的馬匹能否入閘都有合理限制,這與世界上大部分普選的提名都有合理限制,都要進行「篩選」、「預選」和「精選」的道理是一樣的。
實際上,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早已為「篩選」正名。張曉明去年7月16日與立法會議員午宴,民協馮檢基向張曉明送上載有「筲箕」(篩子)的小船,並解釋其寓意「特首選舉無篩選」。張曉明回應說,「篩子」即香港人稱為「筲箕」,是祖先的一項智慧發明,如果沒有「篩子」,怎可以從大堆稻穀中很容易挑選出優良品種,又或者把稗籽過濾,因此,不應簡單否定「篩子」的功能。張主任甚至發出「篩子」何罪之有的感嘆。張曉明的回應充滿智慧,其所表達的淺顯易明的道理,無人能反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