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高敬德認為在南沙共同開發「粵港合作區」,並建設「小香港」社區,而港資企業以後可投資於此。圖為南沙。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國務院去年批准設立上海自貿區後,如何再在珠三角設立粵港澳自貿區促進區域發展,成為今屆「兩會」不少全國政協香港委員的關注議題。全國政協香港委員高敬德將於「兩會」期間提交提案,建議在三方面挖掘粵港澳自貿區潛力,包括在南沙共同開發「粵港合作區」、建設大型組合性的粵港澳國際航運中心,及實行比上海自貿區更開放廣泛的「負面清單」模式,釋放自貿區經濟活力。
高敬德在提案指出,去年12月下旬,廣東省發改委牽頭上交的方案,指出要把粵港澳建立名為「粵港澳自由貿易園區」的自貿區。為更好地挖掘粵港澳自貿區潛力,發揮「一國兩制」優勢,加快粵港澳的經濟融合,高敬德提出三方面建議:
一是參照澳門大學橫琴校區模式,在南沙劃出部分土地租賃予香港特區,打造「粵港合作區」。高敬德解釋,南沙土地面積達800多平方公里,差不多是香港的八成,土地廣闊是其優勢。港澳目前和廣東南沙、前海、橫琴幾個特殊合作區域中,唯有南沙有可能劃出可觀面積的土地與香港共同開發。香港目前土地資源嚴重不足,很多產業無法發展,特區政府如能在南沙租賃土地,與南沙有一套切實可行的合作開發方案,可以形成共贏局面。
南沙建「小香港」 促港企投資
他續說,該區日後可與南沙其他區域隔離,依照香港特區法律實施管理,以香港方式和香港標準,對此地的發展進行規劃,配置學校、醫院、交通等基礎設施,小區、工廈、整個園區的管理等都以香港模式主導,在南沙建設一個「小香港」社區。港資企業以後可投資於「粵港合作區」,主力發展醫療、教育、科技、檢測認證等產業,政府並可鼓勵港人到該區投資和就業,甚至可以特殊優惠和政策,鼓勵本港年輕一代和專業人士前往發展,促進「一國兩制」發展和對祖國的認同感。
發揮三地優勢 建大珠三角港口群
二是配合國家的海洋經濟戰略,發揮粵港澳三地的港口優勢,建設超大型組合性的粵港澳國際航運中心。高敬德指出,過去10年,海上運輸原材料進口和海外市場出口貿易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巨大的財富,而中國的和平崛起也給國際造船業和航運業帶來了巨大利潤。展望未來,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量將會繼續增長,需要建設多個國際航運中心應付龐大的航運貿易。如能結合粵港澳三地港口的優勢,利用粵港澳自貿區打造超大型組合性國際航運中心,不但有利三地經濟發展,而且對國家的經濟轉型也極為重要,符合國家發展戰略。
他建議,在航運中心建立後,可以香港為核心,深圳、廣州為樞紐港,珠海、虎門、惠州港等為支線港,建設大珠三角的航運中心組合性港口群,形成功能互補的超大型組合性航運服務體系。高敬德又建議,中央政府給予相關的政策支持,將粵港澳海洋經濟合作圈和超大型組合性國際航運中心作為粵港澳自貿區的發展重點。
推較滬更全面「清單」 釋經濟活力
三是進一步拓寬粵港澳自貿區的投資領域,在自貿區實行比上海自貿區更開放、更廣泛、更全面的「負面清單」模式,釋放自貿區的經濟活力。高敬德解釋,「負面清單」是否定列表,即列出國家禁止外資進入或限定其比例的行業清單。清單以外的領域則開放,有利於吸引更多外商投資,刺激其尋找更多發展機會。廣東省擁有引入外資的豐富經驗,經濟產業發展成熟,將來成立的粵港澳自貿區最有條件實行「負面清單」。
他指出,目前上海自貿區「負面清單」有190項管理措施,如在粵港澳自貿區實行的「負面清單」模式較上海自貿區更開放、更廣泛、更全面,不但可激發自貿區的經濟活力,且可以為國家實行「負面清單」模式積累操作經驗,方便廣大外資企業準確掌握粵港澳自貿區帶來的新發展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