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訪全國政協委員馮丹藜
從本可坐享其成的巨賈千金,到自主創業在商海打出一片天的女強人,她所付出的努力難以言表。從湖南省政協委員,到全國政協委員,她為支持湖南建設而提出的大大小小提案過百。從香港東華三院前總理到北京光彩明天兒童眼科醫院董事長,她幫助過的人不計其數。這就是全國政協委員——馮丹藜,一個集優雅與美麗、財富與智慧、愛心與責任於一身的女人。
馮丹藜出生於一個很好的華僑家庭,年少時曾與父母旅居多個地方,1979年移居香港。良好的家庭教育賦予了她勤奮好學,不畏艱難的品質。她從家族生意做起,很快就創立了自己的公司,並在內地開始了投資。在湖南投資期間,她看到了當時內地投資環境的缺陷,便誠懇地向當地政府建言獻策,最終被大家一致推選為湖南省政協委員,且一做就是十幾年。
與政府一起 摸著石頭過河
馮丹藜與湖南的緣分開始於1990年,當時因為一個偶然的考察機會,她了解到湖南株洲是全國著名的工業城市,也是南北往來的交通樞紐城市,改革開放後外商絡繹不絕,可是由於硬件環境差難以留住客人。看到這一問題的她,決意投資2億多在株洲建設整個湖南省首個4星級酒店。她做這一決定不僅僅是因為看到了商機,更大的原因,是希望能藉此酒店的落成,幫株洲留住有興趣投資而前來考察的商人。
「當時雖然改革開放已經10幾年了,但投資環境、政策並不十分理想,老百姓對改革開放這個概念十分模糊,加上這樣的投資並沒有先例可參考,我只好和當地政府一起『摸著石頭過河』。」馮丹藜坦言,那時的投資經歷不乏艱辛,「雖說政府歡迎外商投資,積極參與祖國建設,但是政策、條款上還是有諸多限制的。整個酒店從投資到最終落成,我和當地政府都經歷了不少困難。但也正是這樣的親身經歷,讓我發現了內地在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也讓我意識到,如果祖國想真正實現改革開放,就必須有完善的配套政策作為基礎。」於是,當時還不是政協委員的馮丹藜,針對她在參與祖國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開始誠心誠意地給政府建言獻策,加上她一向為人真誠,最終被大家一致推選成為了湖南省政協委員。
情真意切 積極建言
「其實最開始,我對『政協委員』到底應該做些什麼並不十分清楚。」馮丹藜笑著說道。「當時只是覺得多了個渠道和政府溝通,直到我真的當上政協委員,參加了很多政府會議,接觸到很多能人志士,我意識到,應該從整個行業的層面去思考如何幫助政府加快改革開放,而不再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做政協委員讓我快速成長,更清楚地了解到改革開放的優點和現存的不足,也讓我深信『改革開放』刻不容緩,再難都應該做!」
馮丹藜做事一向認真嚴謹,在過去擔任政協委員的時間裡,她提出的提案,林林總總過百個。「我就是這樣,要麼不做,只要做了就要有個交代!」就是這種認真的態度,讓湖南省歷任統戰部長都對她的提案有相當高的評價,馮丹藜更2次代表港澳委員在省政協會議上發言。
值得一提的是,在1997年湖南省政協七屆第五次會議上,馮丹藜名為《讓湖南早日繁榮昌盛》的發言,讓省裡的領導非常重視。該發言真切地道出了一位在湘投資的香港委員熱愛事業、熱愛湖南的情感,說出了一個外商在創業過程中的心裡話,提出了搞好湖南招商引資工作的建議。她提出,湖南省應該緊緊抓住「九七」香港回歸的契機,對外進一步擴大開放,做有效、具有湖南特色的招商引資,加強與湖南在港社團的合作交流;對內加強內部交流工作,爭取「人人都成為良好的投資環境」,加強政府各具體操作部門做好對投資外商的安撫工作,爭取達到「引進一個,帶來一片」的良性循環。
「我們都在學習你的文件」
時任省委副書記、省長的楊正午聽了馮丹藜的發言之後,當場在其發言稿上做出批示,這份發言稿也於翌日在湖南日報上連同批示全文刊登。「當時省委領導要求這份發言稿印發各級領導一閱,後來這些領導見到我都打趣地說道『我們都在學習你的文件!』」馮丹藜笑著說。擔任政協委員,讓她清楚地看到政府極力想做出轉變以及對改革的重視態度,這給了她極大的鼓舞,也讓她更加有信心和動力要做好政協委員這個工作。
「我認為港澳籍企業家在內地擔任政協委員是很好且很有必要的。」馮丹藜認真地表示,港澳籍企業家可以給內地帶來很多境外規章制度和新的技術,而擔任政協委員又給了企業家們直接與政府、領導對話的機會,可以讓內地政府和領導掌握更多的先進經驗,加快經濟建設與發展。她舉例解釋道:「例如經濟建設,如果沒有法律作基礎保障大家的權益是行不通的。政府通過我們了解在國外的經濟發展建設中,法律法規的重要性,並汲取成功經驗,之後再由他們反映給人大,令法制更健全。」
關愛兒童 慈母情懷
10幾年前開始,馮丹藜將工作的重心由房地產開始向教育和健康相關產業轉移。她在北京建立中國唯一一所專門從事兒童弱視研究及診療的醫院——光彩明天兒童眼科醫院,決意用愛心,讓弱視兒童擁有光彩的明天。說起來,建立這份事業源於一個偶然的事件。「當時我有個朋友的孩子患有弱視,要帶著孩子去一個兒童弱視研究中心看病。我以前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個病,就好奇陪著她一起帶孩子去醫院。到了醫院我被嚇了一跳,我看到很多小孩子都在那裡等著看病。經過調查才知道,原來在中國,患有不同程度弱視類疾病的孩子多達1200萬,而當時整個香港的人口也不過600多萬!」馮丹藜認真地對記者說道。好奇心驅使她詢問了很多小孩子和家長,大家都說這裡的治療效果很好,孩子很快可以恢復視力。
回到家,醫院裡那些小患者和父母焦急、期盼而又擔心的眼神始終縈繞在她的腦海中揮之不去,她決定要為這些孩子做點事。於是,她開始積極調查這種疾病和治療方法,為此她打了很多個電話,詢問在美加、香港地區的醫生朋友,但幾乎每個人都告訴她,弱視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孩子將永遠被這種疾病所困擾,這令她十分疑惑。「當時我想,怎麼他們說的和我在醫院實際看到的不一樣?」她說。原來,在當時,全世界只有中國擁有對該疾病的治療專利技術,且發明人就是該研究中心的李醫生。有了技術,馮丹藜毅然決然地投資開辦了光彩明天兒童眼科醫院。為此,她克服了重重困難,並且以一片誠心打動了李教授和諸位專家,擔任了該眼科醫院的院長及各部門主任。
醫院開辦以來,治療的專業技術水平一直處在世界領先地位,各地的家長紛紛帶著孩子前來就診。馮丹藜留意到,有的家庭很貧窮,傾家蕩產只為了孩子能重見光明。為此,她於2002年6月專門斥資100萬元創建「兒童弱視專項基金 」,免費救治來自全國各地貧困家庭的弱視兒童患者。截至2013年,在大批愛心人士的參與支持下,該基金已資助了5609名貧困弱視兒童在光彩明天兒童眼科醫院獲得免費治療。此外,醫院還組織醫療隊到西部偏遠地區建立治療中心,為那裡的患者治療。
「你知道嗎,每次有機會我都和醫療隊一起去那些偏遠地區,當你親身體驗那裡艱苦的生活環境,親眼見到那些孩子一點點好起來,看到整個家庭發自肺腑、用他們有的最好的東西去招待你,以表示他們對你的感激的時候,那種震撼是終身難忘的。每次回來,我都覺得我更加知足、更加平靜、平和,更加堅定了我一定要幫助更多的弱視兒童的信念!我覺得,與其說是我幫助了他們,不如說我認為,能有機會幫助他們是我的福報!」說這話時,馮丹藜的眼裡洋溢著幸福的眼神。「未來,我還要幫助更多的貧困弱視兒童,讓他們有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都能擁有光彩的明天!」
身體力行的中國環境大使
另一方面,馮丹藜作為中國的環境大使,亦希望能為環保出點綿力。自2012年開始,她透過香港九龍新界的社團,捐贈LED慳電膽給香港基層市民,為他們節省電費之餘,更可減少能源的消耗,真正惠及社會大眾。環境局副局長陸恭蕙親自出席活動的開展儀式並對活動的意義表示肯定。據了解,這個捐贈活動已連續進行了三年,共送出4萬個LED燈,受惠家庭超過1萬個,馮丹藜表示,將繼續支持這項利民有效實用的工作。
贊助成立東華三院檔案及歷史文化基金
曾任東華三院三屆(07/10)總理的馮丹藜,憑著她深厚中華文化內涵及對中華歷史的認識和重視,她捐款港幣280萬,贊助東華三院成立檔案及歷史文化基金並擔任顧問,整理東華三院140年的珍貴文史檔案。東華三院日前將文物館一樓走廊命名為「馮鳳華紀念文化古跡廊」,以表揚馮丹藜的慷慨捐助,更藉此紀念其先母馮鳳華女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