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王建民。本報北京傳真
暴露島內民主困境 經濟錯失發展良機
持續24天的台灣反服貿「佔院」事件雖已落幕,表面上,學生和民進黨贏了,馬當局輸了。但從長遠看,這場反服貿運動沒有贏家。台灣問題專家向本報指出,延宕服貿協議生效只會使台灣經濟錯失發展良機,加速台灣經濟的邊緣化。而由民進黨一手策劃的反服貿運動,暴露出台灣代議制民主目前面臨的困境,台灣社會只強調民主程序,卻沒有真正的民主價值和民主精神。■香港文匯報記者 馬琳
處在爭議漩渦中心的服貿協議(全稱《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是兩岸於2013年6月21日簽署。協議內容包括條文、特定承諾表(市場開放清單)及關於服務提供者的具體規定等部分。其中,大陸對台灣有80項開放承諾,使台灣業者享有提高持股比例、增加業務範圍和貿易便利化措施等待遇,協助台商以優惠的條件拓展服務業市場;台灣則對大陸共有64項開放承諾,其中27項是以前開放過的,37項是新增或擴大開放陸資投資的項目。
借服貿拓競爭力 擺脫「悶經濟」
「從開放是數量看,大陸此次對台灣的讓利非常多」,中國社科院台研所研究員王建民向本報分析說,而且大陸對台灣開放的項目中很多是從未對外開放的,比如電子商務,台灣可以在大陸持有超過50%的控股比例,這種開放的程度遠超出對其他國家和地區。
大陸在服貿協議中作出的這些讓利,對台灣的整個經濟到底意味着什麼?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副所長張冠華認為,這是擺在台灣經濟面前的一個歷史性機遇。過去台灣能夠取得「四小龍」的經濟奇跡,主要是靠出口導向的製造業帶動起來的。未來台灣經濟要重新當年「四小龍」活力,擺脫「悶經濟」,一方面靠製造業升級,另一方面更要靠服務業增加國際競爭力,拓展外部需求帶動整體經濟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台灣史研究室副研究員褚靜濤則向本報指出,現在大陸經濟體還處在一個較高速發展階段,對外部市場需求是非常大,全球都在爭取大陸的市場。大陸改革的紅利、發展的紅利對台灣經濟而言都是非常好的機遇,如果台灣不能抓住,就等於在把機會拱手相讓,這樣只能進一步加劇台灣經濟的衰退。
若先立法再審查 馬期望或落空
然而,台灣此次長達24天的反服貿運動,卻讓兩岸經濟進一步合作蒙上了一層陰影。儘管「佔院」已於4月10日落幕,但並不意味着服貿即將順利獲得通過。
馬英九原本希望能在今年6月「立法院」本會期結束前完成兩岸服貿協議的審查。然而,台「立法院長」王金平同意民進黨和學生的訴求,承諾「先立法再審查」,則讓服貿獲通過變得遙遙無期,馬英九的期待很可能會落空。
王建民就指出,如果服貿協議不過,最終受傷害的不是大陸經濟而是台灣經濟。兩岸經濟合作是台灣經濟發展目前最大的動力來源。如果服貿協議沒有通過,勢必會對後續的兩岸協議比如貨物貿易、貨幣互換協議都會受很大影響,這對台灣經濟無疑是雪上加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