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菁者莪
日前,台灣經過幾代人樹立起來的穩定、開放、和平、理性之形象正在蒙受一次又一次的猛烈衝擊,而緣起竟是一份簡單的對台有利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其實這只是一份普通的區域間商業合作協議,根據CEPA在香港實施10年的經驗,ECFA將給台灣社會帶來可預見的良好前景,但為甚麼一些台灣學生不惜罷課,甚至引發流血衝突也要上街抗議呢?此次的青年學生一邊高舉保衛民主的旗幟、提出各種政治訴求,另一邊卻採用暴力、藐視法治、傷害民主社會之根基。事件演變至今,早已不是一場單純的、以維護民主程序為目標的運動,參加運動的大多數人實際上並不了解《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內容,也不去分析此協議實際能給台灣社會帶來多少利益,只是重新戴上了一副早已過時的意識形態的有色眼鏡,在少數政客的煽動下走上了街頭,以發泄心頭積壓的怨氣。更不用說,學生群體裡純粹湊熱鬧、搗亂的也大有人在。整個事件在媒體的渲染和全民的注視下,已淪為一場可悲的激情狂歡。
台灣向來擁有良好的商業氛圍、信息管道和國際形象,其民眾的民主素養也備受讚許。此次少數人以錯誤的方式表達自身訴求,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台灣此前樹立起的良好形象,亦不利於台灣社會的整體發展。同為亞洲發達地區的香港,與台灣有許多共性,經濟高速發展、社會開放民主、文化多元包容,兩地也都一直致力於謀求國際金融和商貿中心的地位。台港兩地社會形態的高度相似,讓很多港人在親眼目睹了此次台灣「反服貿」運動所造成的混亂和失控後,開始擔心如此不理智的行為是否會同樣被本港激進派的效仿,以擴大其「佔中」行動的社會殺傷力。
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甚至認為,「反服貿」運動給「佔中」吃了一顆強心丸,由此認定「佔中」必然得到大批市民的支持,更揚言要為「佔中」邀請「反服貿」運動發起人來港「交流經驗」。理性來看,「反服貿」和「佔中」兩者間並無必然關聯,也無相互借鑒可言,兩者的政治訴求、歷史背景、民意基礎可說是天差地別。若真有值得「交流」之處,恐怕也只有在煽動激進民眾、造成社會混亂、擾亂市民生活的手段上了。縱觀香港的發展史,勤勞實幹的香港人正是在穩定的社會大環境中,一次又一次地抓住了內地發展帶來的歷史機遇,才讓香港有了今天的非凡成就。香港實應珍惜來之不易的富饒、民主、法制和穩定,不能讓亂港圖謀輕易得逞。
激進派屈自由民主受壓毫無根據
激進反對派一直聲稱香港的自由民主受到了極大的壓制,因此需要運用「佔中」等極端手段威逼中央政府做出讓步。事實上,香港回歸祖國17年來,民主進程已經比港英時期跨進了一大步,香港市民依法所享有的各項權利和自由是港英時期所無法想像的,連前港督彭定康都不得不承認這一點。例如,回歸後香港的絕大部分區議員都是市民直選產生,立法會議員選舉的民主成分也大幅增加,中央亦已承諾可以在2017年實行行政長官普選,行政長官普選後可以實行立法會普選,以逐步推進的方式完成香港的民主化。如今,特區政府正在就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進行政改公眾諮詢,並明確表示會廣泛聽取民眾意見。此時,作為對香港負責任的市民和團體,應理性地通過合法渠道表達自身意見,做到「有商有量」。表達利益訴求的方式有很多種,在當局已經表達極大誠意的情況下,不一定非要強硬地站到對立面上。諸類沒有明確訴求、為了反對而反對的鬥爭,爭取到的絕非是香港應得的繁榮和民主,而最終受到傷害的,只能是香港民眾的整體利益。
「佔中」勾結「佔院」 為求私利毀港繁榮
台灣現時的一片亂局和「佔中」的一系列動作,讓很多香港市民對周遭的社會環境感到不安。一些本港激進團體對於台灣「佔院」行動的大力聲援,以及「佔中」負責人和「佔院」推手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也讓人不禁聯想,是否會有人願意為了個人的政治成功,不惜以進一步摧毀香港社會的和平穩定為代價,將更為激烈的街頭暴力抗爭手段引入本港?大規模佔領中環,攻入立法會或堵塞政府總部,將使港島的正常秩序陷入癱瘓,削弱投資者信心,影響金融機構運轉,驅趕來港旅客和干擾本港商戶,擾亂香港的社會和經濟秩序,損害香港的國際形象及聲譽,讓人對香港望而卻步。
筆者認為,對於任何的群眾運動,無論其初衷是多麼的崇高,一旦發動起來,都將在各種投機勢力和政治推手的影響下迅速衝破其理性之極限,變得複雜,並將有違初衷,最終發生變質。就如「反服貿」運動一樣,其存在之目的已從維護「立法院」的程序正義淪落為黨派鬥爭的政治工具,其形式也已由一場理性非暴力的運動演變成為一齣暴力「佔院」、大肆破壞、抽煙喝酒的鬧劇。同樣,以「愛與和平」的名義召喚而來的這場「佔中」風雨,是否也會遠遠超出幾個大學講師的把控能力,化為一場黑雨冰雹、一場漫無目的的社會災難,打碎民生,打垮商業,摧毀法制,讓香港陷入癱瘓,並最終以犧牲眾多平凡市民的安樂生活為代價,成就幾個不負責任的政客?這將是香港社會所面臨的一條非常黑暗的道路。
我們可以選擇另一條道路,對任何強行干擾市民工作生活、破壞香港法制的行為說不。我們支持意見表達,支持政治討論,但是決不允許任何人借我們的名義來破壞我們的生活,更不允許暴力和不安蔓延到我們的家人身邊。香港需要一個穩定的環境,才可以着力於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為中下階層群體創造更多的機會,借助內地高速發展的契機,維護香港「東方之珠」的國際美譽。我們要監督政府把承諾於市民的利民政策落實,並進一步推動經濟改革,這些才是市民最為關心的切身問題。
香港的明天,把握在你我的手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