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波普(右)飾演浮士德及利絲妮克(左)飾演瑪格麗特。香港歌劇院提供
法國今年上演的歌劇《浮士德》,在歌劇世界中雖不是熱門劇目,但縱觀整個西方文化,它卻又是一齣極有分量的戲碼。雖然眾所周知的是歌德用畢生完成了二卷本的詩劇《浮士德》,但是浮士德的題材早在中世紀開始就流傳於歐洲多國的民間,以一種聳人聽聞的形式去警誡那些特立獨行的異人--把靈魂交予魔鬼的故事,最早出現的,就記載在《聖經》上,撒旦親身與耶穌在曠野對話,只要信奉祂,祂便讓耶穌做萬邦之王。耶穌面對此種誘惑,用經上的誡命回絕了撒旦,但從此就留下了與魔鬼做靈魂交易與否的命題。
時至今日,人類的道德淪喪已經糜爛到荼蘼,你可以任意指摘一個看不順眼的人將靈魂賣給了魔鬼,但被指摘者可能聽後毫不在意,或頂多朝你吐舌做個鬼臉問一聲:靈魂?幾多錢一個gram?
對魔鬼來說,只有虔誠的基督信仰Christian者的靈魂才值點錢,面對舉世滔滔物慾橫流的行屍走肉者,魔鬼可能都愁死:這樣缺少心靈的靈魂叫我點買得落手?
所以,歌劇《浮士德》的上演,揭示了十九世紀的救贖歌劇,如今已到了人類連收買佬都嫌棄的「無市」境地。還有誰收買你的靈魂?看看例如香港泛民日日互相攻訐指罵的嘴臉,還是找點正當娛樂吧!
香港歌劇院與法國尼斯歌劇院,阿維尼翁歌劇院等聯合製作的此劇,實際上十分素雅低調,非但沒有往大歌劇的氣勢澎湃靠攏,而透過一種巧妙的簡約收攏,呈現更集中的展示浮士德--魔鬼--瑪格麗特三個角色的象徵意義。序曲開始,從混沌的一片迷霧中,升起了澄明的青春美好形象,指揮Pionnier與香港小交的演奏並沒有有效地把美的化身(瑪格麗特)刻畫出來,只是形式化的奏完了序曲。因此,當幕啟時,浮士德哀嘆:一切俱空!就沒形成很強的效果,而台上也幾乎一片漆黑模糊,根本看不見皓首窮經的浮士德老年形象,之後他與魔鬼締約後也沒有變出青春煥發的反差,至為可惜!
學富五車的浮士德抵不住暗光背景中一具金髮女郎的裸體誘惑,立即答應了魔鬼的要求。舞台上的裸體形象有那麼一點魔幻效果,但更強烈的戲劇性來自飾唱魔鬼的Dimitry IVASHCHENKO(伊華舒臣戈)。他不僅歌聲豐厚詼諧,亦莊亦諧游刃有餘地表演了魔鬼的唱段,同時也通過優雅且邪魅的動作、表情,把梅菲斯特刻畫得活靈活現,成為全劇的最大亮點。男高音Stefan Pop歌聲清澈悠揚,有很好的抒情性,那首著名的high C詠嘆調「致敬,聖潔的小屋」他駕御得細膩圓熟,最後上high C時依然飽滿甜潤,實屬難得,只是在一些戲劇性場面例如最後的三重唱時,他的聲音表現力稍欠雄厚。
中國的男中音周正中在此劇擔任了一個溫和角色--瑪格麗特的哥哥瓦倫坦,他的歌聲秀美通透,在技巧層面上表現得相當圓滿,但是欠缺劇中的天主教情感,因而在感性的層面上仍有空隙。
當靈魂是否出賣給魔鬼已經無關緊要後,此劇的戲味、張力自然打了折扣--瑪格麗特被珠寶箱所誘惑,這在今天的觀眾看來理所當然--給任何女人一盒奇珍鑽石,她豈有不接受追求之理?但在兩百年前,不,即使半個世紀前,那也是貪慕錢財有違古訓了。
因此,瑪格麗特就好端端地受到魔鬼安排的詭計,與浮士德珠胎暗結,乃至被拋棄,再殺死嬰兒,連她的哥哥回來後也被浮士德錯手殺害,這一系列悲慘的命運,卻已成了二十一世紀司空見慣的社會現象。所以當她拒絕跟隨魔鬼而去,最終被問吊受死,在一片合唱團的歌聲中徐徐升天時,我認為這樣的救贖也是虛假的。
至於人類怎樣才有真正的救贖,我也很想知道。■文:蕭威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