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銀證券H股策略分析師 陸文杰
2014年2月底,習近平主席提出環京津冀地區進行一體化協同發展的要求,各種區域一體化的設想也隨之浮現。把北京和天津一些不太重要的產業和部分人口遷移到河北意在减輕超大城市環境、交通和生活成本壓力,舉例而言,河北的人均GDP和勞動力成本大約比北京和天津低40%,土地成本的差距更大。然而,上述進程尚待時日。從瑞銀證券最近的實地調查中發現,未來1-2年內京津冀一體化出現重大進展仍具挑戰。
冀人力資源不足制約產業轉移
首先,我們發現河北的人力資源不足是制約產業轉移的一大障礙。瑞銀證券研究團隊拜訪的一些北京企業指出,甚至對製造業而言,企業經常也承擔財會、採購、市場營銷和政府關係等大量的管理和行政職能。這些工作對工作經驗和教育背景的要求很高。即便企業願意從北京搬遷至河北,他們也很難留住所有員工。全世界範圍內,超大城市都具有彙聚人才的優勢。因為超大城市中人與人之間交流想法更為便利,有助於知識的傳遞和創新,也有利將好的想法迅速轉化為商機。
目前河北與北京和天津在人力資源方面的差距非常大,短期內不太可能明顯縮小差距。統計局2012年抽樣調查的結果是,北京約有35%的居民擁有大專及以上學歷,天津約為21%,河北僅為5%。此外,全國211重點大學中,26所位於北京,而河北僅有1所。
考慮到服務業已經佔北京GDP的77%,從北京向外轉移的產業,由於人力資源的落差,向附近河北的較小城市轉移的空間有限,反而更容易流向長三角和珠三角等人力資源更為豐富的地區。
其次,瑞銀證券拜訪的一些專家學者指出,北京完全可以在境內通過優化資源解决污染、交通和其它的超大城市問題。
僅計算城區人口和面積,北京的人口密度只有香港的五分之一,為新加坡和首爾的一半,也低於深圳和上海的水平。而其它超大城市由於擁有更好的城市管理和進行了更合理的城市規劃,得以享受到比北京好得多的空氣質量、交通和生活舒適性。
北京城市規模非常大,但其政治、經濟和公共服務資源大多集中在以天安門廣場為中心方圓10公里的範圍內(大致為四環以內)。距離市中心10-20公里的環綫內還有大量空間,而此區域內商業和社會服務資源則分布稀疏。
比如,北京有大約50家三甲醫院,但其中大約五分之四都位於四環範圍內。病人去醫院看病經常在路上要花1個多小時,大醫院附近停車難也是常見問題。與其將這些醫療資源遷移到河北,不如考慮在四環到六環的京郊地區開設分院,或許對服務患者能發揮更大的作用,且行政上也更具可行性。
京力拓公交助減輕超大城市病
大力發展公共交通也是减輕北京超大城市病的另一有效解决方案。北京和上海的人口及城區面積都差不多,但截至2013年底上海的地鐵運營里程比北京長20%。北京計劃到2020年將地鐵運營里程延長40%,這有望明顯改善目前極為糟糕的交通狀况。
總之,我們預計不會由于京津冀一體化出現北京和天津人口大量外遷至河北的情况。從對股票市場的影響而言,寄望河北地區基建投資以及建材需求出現大幅上升,可能並不切實際。相反,過去幾年由于房地產市場繁榮,京津地區開發商們蜂擁建造新房,而附屬的市政建設尤有不足。
瑞銀證券研究認為超大城市對地下水管道、污水處理設施和保障房的投資需求仍然很大,相關行業和公司將在「以人為本,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的城市建設理念下受益。■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