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圖為歐洲央行。 資料圖片
彭博專欄作家、安聯保險首席經濟顧問 Mohamed El-Erian
歐洲央行即將作出重大改變:6月5日的決策會議可能成為一個里程碑,標誌着該行明確地正式轉而使用非常規措施--類似於聯儲會已採取的措施,但目的不是為了解決市場功能失調,而是提高其認為在過長時間內保持在過低水平的通脹率。
問題在於這些措施是否會發揮效用。既然德國央行已表明了自己的支持立場,歐洲央行就可以在強大的政治空中掩護下推行各種措施,例如大規模購買債券和進一步降息(包括將利率水平降為負值)。市場預見到會有事情發生:歐元短期借貸利率下降,10年期德國國債殖利率降至比同期美國國債低1.20個百分點,創下2005年以來最大息差。
走到當前這一步,歐洲央行官員經歷了明顯的心態變化。與聯儲局不同,歐洲央行只有一個目標:通脹--有鑒於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惡性通貨膨脹的慘痛經歷,德國這個歐洲央行最大的股東對通脹有一種本能的厭惡。
關注通脹率長期保持低企
歐洲央行擔心的是,如果通脹率長期保持在近來的低水平,個人和企業就會開始期望它保持在這一水平甚至進一步下降--這種期望往往會自我實現。一旦發生這種情況,加之利率已經處於低位,那麼經濟成長就會受到影響,過高的債務負擔就會變成壓倒一切的力量。更糟糕的是,歐元匯率短期內實際上可能會升值,從而加大經濟成長和通脹面臨的下行壓力。
那麼,歐洲央行的政策轉變最終會是短期的改道還是長期的範式轉變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牢記三個因素。首先,不要低估歐洲央行敲響「低通脹」警鐘所面臨的分析挑戰。作出正確的診斷需要有良好的「透視」能力,能夠正確區分通脹形勢的持久性轉變與可逆的暫時性轉變。它需要考慮到正確的通脹指標,無論是核心通脹還是整體通脹。它要求能夠識別正確的目標,不管是通脹水平,時間進程,地域還是門檻。所有這一切都並非一目了然。
其次,行動的理由取決於歐洲央行有能力長久改變造成低通脹的因素。如果這些因素在本質上是周期性的,與經濟活動水平有關,特別是與實際和人們感覺中的需求波動相關聯,這肯定是有可能的。然而,如果它們是結構性的,是由競爭力,或者更廣泛地說,是由供應響應性方面的問題造成的,那麼事態就嚴重了,因為這類問題只有通過稅制改革或是勞動力等方面的政策才能加以解決。幾乎每個人都同意,歐洲央行兩者都有關注。但問題在於,在當前這個階段,哪個更重要。
鼓勵金融冒險或損害存戶
最後,歐洲央行的政策轉變可能會造成附帶傷害和意料之外的後果。它可能會鼓勵金融市場的過度冒險行為;可能對儲戶造成傷害,影響到他們當前的利息收入和獲得為退休準備的長期收入的能力;可能讓該機構遭到更多政治干預。
歐洲央行對即將到來的政策轉變的暗示更應當被視作一種戰略舉措,目的是盡可能降低糟糕結果出現的可能性。它在戰略上能否成功取決於一系列複雜的因素,其中一些不在歐洲央行的影響力覆蓋範圍之內。■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