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專欄作家 Noah Smith
財經雜誌Institutional Investor Alpha最近發表了一篇對沖基金調查報告,使所有人都開始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對沖基金經理現在依然能賺這麼多的錢?
很多學者和媒體人士指出,對沖基金這個資產類別,已經很久沒有給投資者帶來高於市場平均水平的費用後回報了。當然,不管市場上漲或者下跌,對沖基金的管理費總是照收不誤,所以問題其實是:為什麼對沖基金總能獲得養老基金或是其他投資者的持續大筆資金投入呢?
《紐約客》雜誌的John Cassidy對解釋這一現象的主要理論做了一個很好的概括。他的概述中還包含了一些相當不錯的研究報告鏈接,而這些研究報告的主題就是對沖基金是否能帶來超常的風險調整後回報,或是能否給投資者帶來巨大的投資多元化潛力。但真正的問題是:人們何以一開始就會指望對沖基金能給他們帶來超常的回報?
人們似乎經常下意識地將「對沖基金」與「擁有超高技能的基金經理」等同起來。在去年的Skybridge Alternatives Conference (SALT) 會議上,主持人Anthony Scaramucci對與會人士說:「共同基金是螺旋槳飛機,對沖基金是戰鬥機。」 的確,我們都聽說過約翰.保爾森、KenGriffin或者Cliff Asness這些億萬富豪對沖基金經理的著名投資事跡。
但是,對沖基金真的有某種共性使他們成為「戰鬥機」嗎?對沖基金不過是一個法律上的資產類別而已。有一些專門的法規規定了對沖基金可以交易哪些資產,以及哪些投資者可以成為對沖基金的投資者。對沖基金只允許向特定類型的投資者發行,比如富人、大型機構,以及夠格成為所謂成熟投資者的人。作為發行對象受限制的回報,對沖基金在交易資產的類別以及投資槓桿等方面有很高的自由度。
理論上而言,這種自由度意味着對沖基金有幫助投資者實現投資多元化的潛力。鑒於他們能夠投資其他基金不能投資的資產,所以買入投資基金理論上可以使投資者間接投資更廣泛的資產。
但除此之外,沒有理由讓人相信對沖基金能夠帶來什麼特別的好處。畢竟,任何一個Tom、Dick或者Harry都可以創立對沖基金。這一點是千真萬確的,只要你能弄到一個業務執照。即使你這輩子都沒有管理過一毛錢,你也可以成立對沖基金。這就是所謂的「自由進入」。在經濟學上,自由進入意味着這個行業扣除機會成本後的平均利潤就會在充分競爭之下向零回歸。所以,對沖基金有什麼理由與眾不同呢?■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