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4年6月18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交流密切:兩地教育擴合作 學術科研結碩果


放大圖片

學歷互認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香港回歸後,教育事業在亞太地區保持領先地位。香港與內地在教育方面的交流與聯繫也越見密切,除了學生的交流、探訪以外,不論中小學、大學也建立了不少合作關係。同時,在國家的支援下,香港各大學亦得以夥伴實驗室的關係參與「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並紛紛在內地設立科研基地,進一步參與國家研究。

在取得顯著成果的同時,香港與內地的教育交流、合作自回歸後不斷增加。為增加港生對內地的認識,特區教育局舉辦和資助了「同根同心」、「同行萬里」、「赤子情 中國心」等多項交流活動,每年有幾萬個名額讓學生參與,旨在讓高小至高中學生可以最少到內地交流一次。同時,當局亦舉辦了「香港教師赴內地交流協作計劃」,兩地在教育層面上的往來更見密切。

學歷互認兩地相互招生

在升學方面,隨茩輕鉿^歸,兩地的升學銜接亦越見便利。其中於2004年,國家教育部就與當時的教育統籌局簽署《內地與香港關於相互承認高等教育學位証書的備忘錄》,互相認可學歷。2012年,國家教育部又與教育局推出「部分內地高校免試招收港生計劃」,港生以文憑試成績,就可直接報讀內地高校。另一邊廂,內地生來港升學的人數亦穩步增加,為香港注入更多高水平新血。

在學校合作方面,除了本地有不少中學和內地的中學結成「姐妹學校」,展開長期的合作、交流關係外,大學方面的合作更是盛如繁花。不止有交換生的計劃,還有合辦課程、聯合實驗室等等。

教聯會會長黃均瑜則表示,兩地教育交流越來越緊密,兩地在教育上也互相影響,「像香港學校近年開始有來自內地的教師,主要教中文和數學,兩地教師在集體備課、互相觀課時,都有借鑑內地經驗,加強了香港觀課備課的風氣。同時,內地也在向香港學習,例如深圳開始有學校採用香港的模式去辦學,成立校董會,聘請香港的教師、聘請專責心理輔導的老師等等。總括來說,香港學校更擅於學校管理、課外活動,內地學校則更擅於教學,令兩地可互相學習。」

津貼中學議會主席林日豐十分認同兩地的教育交流,自從香港回歸以來,學校帶學生到內地參訪越來越成熟,所涵蓋的層面亦越來越廣。隨香港與內地學生的雙向交流建立了不錯基礎,他希望未來可多舉辦兩岸四地的活動,甚至衝出中國,兩岸四地學生一同「走出去」到東南亞國家去交流和互相了解。

中學校長會主席李雪英亦同意兩地教育交流越趨頻繁和深入,而且更有主題性,像該會早前就去山東看「自主教育」,以及到廣州看「翻轉課堂」,「學界對有關活動的反應都很熱切,只要一聯繫好內地的學校,很多人就會立即報名」。

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指出,大專界近年與內地交流增加,「這對大學生來說是好事,因為兩地的關係越來越緊密,將來年輕人也可能會北上發展,留在香港的在商業上也會和內地有不少合作,即使學生以後想從事學術研究,進行中國相關的研究亦是世界上的一個趨勢,所以讓他們正確、客觀地認識國家是好事。」

港院校參與國家級科研

在中央的支持下,香港院校越來越多途徑參與國家級的「科研盛事」,例如香港8大院校合共就有16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不少院校於珠三角、長三角地區都獲當地政府支持,出地、出錢建立科研基地;香港院校申請國家級科研經費的情況也越來越多,大大推動了香港的科研發展。

浸會大學副校長(研究及拓展)黃偉國就表示,香港與內地在科研上的合作越來越緊密,再加上國家各項措施的推出,更香港可以參與到國家多項大型的研究項目,「當中還有不少是達到世界級的研究,所謂的世界級,是指設施上十分前沿,亦是香港不會有的。同即,內地也有相關的工業,令研究成果易於轉化,這些都令香港的研究有所提升。」

相關新聞
網上教唆 攻打立會 警方徹查 (圖)
六行會成員齊聲譴責暴力 (圖)
法律界:教唆犯法須負刑責 (圖)
特首:難單靠「辣招」 增供應「王道」 (圖)
顧整體利益 新東北不押後
鄭家純:「和平佔中」不可信 (圖)
發叔譴責暴行 約村民解矛盾
施永青:少數不可挾持大眾
發叔讚白皮書對症下藥 (圖)
鄒平學:指引方向 助政改解分歧凝共識 (圖)
林新強:「愛國」是任法官基本條件 (圖)
港澳研究會周五辦研討會論白皮書
周波張榮順延後訪港
來論:白皮書:堅定不移推進「一國兩制」事業
「一國兩制」顯優勢 東方之珠更璀璨 (圖)
香港之本:全面準確理解貫徹「一國兩制」 (圖)
權利提升:權利充分保障 民主穩步推進 (圖)
交流密切:兩地教育擴合作 學術科研結碩果 (圖)
香港經濟社會發展(摘要)
偽造合約借貸 7印傭騙19萬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