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樹廣
前幾日,我收到正在德國養病的阿利莫夫大使的電郵。他是塔吉克斯坦前外長、現任駐華大使,也是我的好朋友。他在病榻上寫道:「親愛的樹廣:我支持你改後的書名《跨越帕米爾的友誼 》,並建議將副題『塔中建交二十二周年回顧與思考』,改為『思考與展望』......」我的思緒像一下子飛到帕米爾高原。
帕米爾,古稱蔥嶺,喜馬拉雅山、興都庫什山等五大山系匯聚於此,號稱「亞洲屋脊」。它還是古絲綢之路南路的必經之地,唐玄奘西天取經,曾路過這裡。一九九二年一月四日中塔建交後,帕米爾成為兩國人民友誼的象徵。
我曾多次去塔國採訪,也是首個去戈爾諾-巴達赫尚首府霍羅格戰區採訪的中國記者,去之前,駐當地大使館的朋友都勸我別拿性命冒險。上世紀九十年代上中期,塔國深陷內戰,但人們依舊樂觀開朗,每天有大饢(一種中亞麵餅)和紅茶相伴,就會載歌載舞,享受生活。正是不向苦難低頭的樂天性格,讓我喜歡上塔吉克人,始終關注她的發展變化。
第一次去塔國是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人大副委員長司馬義.艾買提率中國政府代表團訪塔,成員有戴秉國副外長(後來的國務委員)等,我作為記者隨同採訪。首都杜尚別的大街上,坦克和裝甲車隨處可見,半夜不時傳來槍聲。我們住的國賓館無熱水,因缺乏過濾設施,加之山洪時常暴發,自來水管裡流出的水泛着土黃色,房間內的電話也無法使用。
代表團中有一位特殊團員,是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的塔吉克族縣長。一路上,他像導遊一樣介紹塔吉克民族的風俗習慣,大家都喚他電影《冰山上的來客》主人公阿米爾的名字。「阿米爾」讓我知道,中國塔吉克人住在帕米爾的東邊,是塔吉克族的七大部落之一,崇拜火,而前蘇聯的塔吉克人住在帕米爾西邊,二者同宗同族,而且阿富汗、伊朗和前蘇聯各國都有塔吉克人居住。我的家鄉是哈爾濱,也是冰雪的世界,所以,銀裝素裹的帕米爾讓我倍感親切。
一九九六年九月十三日,我在拉赫蒙總統正式訪華前夕,專程去杜尚別對他進行獨家專訪。採訪進行了半個多小時,他耐心地一一回答。當晚,國家電視台在頭條播發了我的採訪。令我失望的是,人民日報見報稿卻只有三百多字。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中國與中亞國家關係「不太熱」的現實。
但是,中國與中亞關係已今非昔比,習主席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更使「中亞熱」急劇升溫。今年九月下旬,習主席將對塔國進行國事訪問,阿利莫夫大使正在緊張地籌備這次訪問。八月下旬,我與大使合著的《跨越帕米爾的友誼》一書將在香港出版,願它化作一扇小窗,讓你窺見「帕米爾山國」多姿多彩的身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