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孫西
香港回歸祖國17年,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驕人成就。眾所周知,香港是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是祖國內地對外聯繫的視窗和橋樑。回歸祖國後,香港作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又是經濟比較發達地區,處於中國與世界交匯的前沿,繼續發揮着獨特的作用。特別是香港回歸後,可分享祖國在國際上的崇高聲譽,可促進我國與國際的交流合作,為國家發展作出新貢獻﹗
據統計,國家「十二五」規劃實施以來,已有香港科技人員242人次參與了「973」計劃、「863」計劃等國家科技計劃專案的研究,其中18人作為課題負責人、4名教授分別擔任「973」計劃專案的首席科學家。業界人士認為,內地有着龐大的市場,香港擁有先進的管理、市場開拓等軟實力方面的優勢,香港最終能否把握機遇、互利共贏,還看未來如何深化發展香港與內地的經濟合作、如何互動。
實施一系列惠港措施
在「一國兩制」的實踐下,香港與內地的經貿合作不斷深化,尤其是CEPA及其補充協定的實施,有力消除香港與內地在貿易、投資等方面的制度性障礙,深化兩地經貿關係,拓寬兩地合作領域,實現兩地的互利共贏。國家「十二五」規劃把支援香港發展列為單項,開拓及發揮香港的獨特優勢。國家「十二五」規劃明確指出,香港是國家首要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是離岸人民幣中心,並通過CEPA下的先行先試向其他省市提供現代化服務。同時,加強粵港合作,包括在前海引入更進取措施。這給了香港極大的發展機遇,使香港更有助配合國家發展,互惠互利。
據國家科技部港澳台辦官員透露,兩地將繼續推動香港參與國家科技計劃,推動兩地開展科技產業園區的對接合作,加強科研設施和服務資源的合作與共享。今年3月,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申報暨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評估工作介紹會在香港召開,兩地將進一步深化科技合作,各領域交流合作有望全面提速。在不久前召開的2014年「國際工程科技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提出,今後10年,中國要優先發展和突破十大重點產業,包括電子通信、航空、航太、航海、軌道交通、發電與輸變電、鋼鐵冶金、石油化工、家用電器、汽車,以產業發展支撐經濟社會的持續協調發展。香港如果發揮獨特優勢,積極參與國家優先發展和重點突破的十大重點產業,將極大地提高香港的競爭力。
加強兩地融合優勢互補
應該看到,內地經濟保持快速發展,而香港在現代服務業領域的領航優勢突出,雙方未來仍有無窮的互補空間、合作機會。倘若兩地進一步增進了解、互相包容,香港也繼續加強與周邊珠三角區域的融合,形成緊密聯繫、優勢互補的大都市區,雙方一定會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中央一貫支持香港特別行政區與內地深化經貿合作,CEPA及其補充協定的實施,有力消除香港與內地在貿易、投資等方面的制度性障礙,深化兩地經貿關係,拓寬兩地合作領域,實現兩地互利共贏。
中央政府亦批准設立粵港合作聯席會議、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批准香港特別行政區與北京、上海建立區域合作機制,支援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在內地設立辦事機構。此外,中央支持特區政府與中央政府有關部門建立交流合作機制。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與中央政府有關部門建立了不同領域、不同層級的交流合作機制,協調、推進相關工作。例如為加強對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廣州南沙新區、珠海橫琴新區開發建設的指導、協調和服務,中央政府建立了促進廣東前海南沙橫琴建設部際聯席會議制度。這些機制為促進香港與內地的互利合作、處理共同關注的區域發展和治理問題發揮了積極作用。
應讓港人了解國家發展
專家分析,香港首先要做的是推動現代化服務業轉型,從傳統的貿易仲介和招商引資的仲介,轉型為內地企業走出去服務的一個管理基地和融資中心。香港可以充分利用內地廣闊的經濟腹地和豐富的資源,包括國家快速發展的機遇、國家發展的空間和不懈的發展動力,全面提升香港的競爭力。
國家正處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期,香港角色重要,現今香港的法治優勢、政府運作的規範仍是內地學習的榜樣;此外,本身已經是國際化城市的香港也值得正在建設國際化都市的京、滬、深學習借鑒。香港還可以成為內地企業、內地資本走出去的平台,對於不熟悉國際環境、國際規則的內地企業而言,通過香港服務再走出去可以減少學習的成本,降低「走出去」的代價。香港特區政府應讓市民和各行各業了解國家經濟發展,同時就香港擔當的角色形成共識,這既是特區政府的責任,也是香港發揮優勢、協助國家經濟發展並從中得益,創造雙贏的關鍵。香港要積極參與國家發展,以使香港在國家總體經濟規劃中發揮香港獨特優勢,使香港得以在協助國家經濟發展中,創造雙贏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