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岳飛廟裡的古碑,右為岳飛手跡石刻。 網上圖片
張衍榮
我到朱仙鎮,幾乎是一鑽出汽車就驚住了:這不是「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的感覺嗎?
為了尋找陸放翁這兩句古詩的最佳理解感覺,內心深處,就像尋找其他千古名句的感覺一樣,我不知留意了多少年。這種留意找「感覺」,其實是一種心靈的尋找,一種靈感的捕捉,一種精神的呼喚,一種境界的渴求。其特徵是常懷心中,不期而遇。而一旦碰巧遇上,那便是一種極大的精神愉悅,乃至一次心靈的震顫!因而我就經常有意無意地在祖國各地尋找着,一次次,一回回......
沒有想到,位於北宋都城西南不過20餘公里,曾經是我國四大名鎮之一的朱仙鎮,不知何故正在告別繁榮,走向衰微。街市飛「胡塵」,店舖叢草生,碼頭已凋敝,貨棧早廢棄......舉目所及,無一不讓我強烈地感受到,沒有比這裡更符合詩情的地方了。一時間,我有如身臨其境,恍若回到當年南出故國京師的途中......我由此而認定,數百年前,詩人筆下描述的那一幕,定然就出現在這裡:無數衣衫襤褸的中原「遺民」,從汴梁逃到此地,在漫天的胡塵裡,淒涼悲苦地扶老攜幼,眼含熱淚面南而立,在刺骨的寒風中,望眼欲穿地期待着「王師」,一年又一年,一年又一年......終於,父老們絕望了,「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
詩人的悲憤格外揪心,使我想起林升那著名的「山外青山樓外樓」詩句。同樣是悲憤,兩位詩人,一莊一謔,將斯時之國情國貌渲染揭示得淋漓盡致,叫人欲哭無淚。
同伴們說,這種強烈的悲憤情結,骨子裡是愛國的極至,每一個接受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教育的知識分子,幾乎無不有之。此話極有見地。其實,何止是知識分子?千百年來,這種強烈的悲憤情結,化作春風細雨,化作慈母血乳,悄然地滋潤着神州大地,哺育着炎黃子孫。因此,華夏兒女,誰又不是這樣?
我們熱議着中國式的「悲憤情結」,準備穿鎮而過時,卻驀然發現,鎮中有座岳王廟。這真是無巧不成書啊!岳飛是國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其愛國故事百代相傳,不知影響過多少人,以至成為孕育國魂的經典。經過如此一座千年古鎮,喜獲「感覺」之外,又發現如此一處岳廟,焉有不謁不拜之理?
天下岳廟有四:始建於鄂,再建於杭,三建於湯陰,四建於朱仙鎮。「在鄂者王開國地;王冤白時,已建於杭者王墓存焉;在湯陰者王父母之邦;而朱仙鎮者王之功於是為極,王之忠憤所不能忘者也。」
很顯然,此處岳廟,集輝煌與悲憤於一身,最是令人百感交集處。
人們不會忘記,南宋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將軍第四次北伐。郾城大捷後,岳家軍乘勝追擊,揮師北上,前鋒直抵朱仙鎮,與金軍激戰於故國京師門戶。岳雲、狄雷、何元慶、嚴成方四員小將揮動八柄大錘,衝向十萬金兵,如入無人之境,直殺得金兵鬼哭狼嚎,人仰馬翻,潰不成軍。此一役被後世稱作「王之功於是為極」。將軍正欲馬不停蹄,一鼓作氣奪回汴京時,殊料已成驚弓之鳥的高宗趙構,在奸相秦檜等人的挑唆下,一連十二道金牌,嚴令大軍南撤,班師還朝。眼看就要重光的河山,功虧一簣,可憐將軍的一腔熱血付諸東流!這便是「王之忠憤所不能忘者也」。次年農曆臘月,怒髮衝冠、仰天長嘯的一代民族英雄,「還我河山」的吼聲尚在響遏行雲之際,便以所謂「莫須有」的罪名,慘遭毒手,被趙構殘忍地殺害於風波亭,時年三十九歲!人們絕沒有想到,曾幾何時,一個壯懷激烈的愛國將領,正當其效命沙場,浴血奮戰,為國為民報仇血恨的時候,一轉眼竟成了屈死鬼。國人聞之,無不痛哭失聲!
「何期淚灑江南雨,又為斯民哭健兒」,後世為了紀念這位愛國民族英雄,於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在此四建岳廟祭祀。
此廟規模宏大,佔地一萬二千多平方米,坐北朝南,三進院落,外廓呈長方形,殿堂雄偉,碑刻如林,鑄雕塑繪,十分壯觀。明、清兩代香火頗為旺盛, 清末及民國時期,內憂外患,頻繁的天災人禍使得該廟坍塌頹廢,無人過問。到開封解放時,已破敗荒涼得不成樣子。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地方對岳廟進行修復,新修了山門 、拜殿、大殿、五將祠、五子祠等,才使其重獲新生。
岳廟地處通衢,古樸端莊,沒有絲毫的威赫焰勢,與將軍的一貫平和為人十分吻合。而高懸於山門之上的「精忠岳廟」門匾,則不怒自威,凜然不可侵犯。很顯然這種格局和風格,是建造者們的匠心獨運,更是他們崇敬心情的藝術再現。
步入廟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明代鑄造的「五奸跪忠」鐵像。秦檜、王氏、萬俟契(mo qi xie )、張俊、王俊等「五奸」蓬頭垢面,袒胸露臍,雙手反縛,兩腿屈膝。其工藝精湛,形象十分逼真。尤其是遭萬世唾罵的老賊秦檜及其婦人王氏,其相互指責的表情更是令人捧腹:「哼!僕本喪心,有賢妻何至若是?呸!婦雖長舌,非老賊不到今朝!」
穿過拜殿,可見院中立着幾塊古碑,其中氣吞山河的《滿江紅》等兩碑,是我國目前僅存的岳飛手跡石刻,十分珍貴。
邁進大殿,只見新塑的將軍彩繪塑像端坐正中,帥盔金甲,氣宇軒昂。塑像上方,高懸一匾,內容正是岳飛手書、最能體現將軍平生之志的「還我河山」。肅穆仰視,屏息聆聽,彷彿將軍那掀天揭地的怒吼聲去之未遠。那是將軍的英魂不散,那是「我的中國心」在吶喊。啊,國魂!
每一個離去的遊人,心中都久久難以平靜。
與岳武穆一牆之隔的是另一位忠勇俠義之士,他便是海內外華人無不敬重的雲長公。其神壇關帝廟位於 岳廟東側,始建於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崇禎年間又增修了一座大舞樓。隨着商業文化的逐步興盛,清康熙、乾隆年間又三次修建增擴,作為趕街廟會及年節文化娛樂活動場所,關帝廟達到了鼎盛時期。可見其在弘揚民族精神,鍛造華夏國魂中曾發揮過何等重要的作用。現今關帝廟僅存卷棚主殿及東西廂殿,但飛簷疊起,氣勢雄偉,仍是不可多得的古建築瑰寶。只是,如今它已變為朱仙鎮的木版年畫社了。
國粹不唯京劇,年畫亦不失為之,而朱仙鎮則因木版年畫久負盛名。只可惜由於時間倉促,我們來不及對古鎮的木版年畫一一觀賞品評,但卻完全可以斷定,古鎮年畫對中華民族之國魂的形成,一定曾發揮過極為重要的作用。
回首漸行漸遠的朱仙古鎮,我忽然想到,致力發展古鎮經濟的決策者們,何不沿着千年古鎮國魂縈繞的思路,去設計,去開發,去建設,讓天下遊人,特別是炎黃子孫,都能在此一品何謂悲壯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