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李敖與兒子李戡
書展以「從香港閱讀世界 - 越讀越精彩」為主題,籌辦「名作家講座系列」,廣邀全球華語名作家來港,與讀者作近距離的交流。頭炮講座更邀得台灣著名作家李敖與兒子李戡出席,由開講前五分鐘千人舉機拍照,其間一老一少的妙語連珠,到發問時間的踴躍情況,以至完場後的排隊輪候簽名人龍,都充分體現「越讀越精彩」的大會主題。
講座由與李敖甚有淵源的馬家輝擔任主持,以「國民黨員毛澤東」為題。馬家輝甫開場便憶述20多年前,因為仰慕李敖才學,親往拜訪,卻見只在腰間圍着白布巾的李敖開門,場面尷尬,但這一番話逗得現場讀者哄堂大笑,亦為講座平添幾分輕鬆。
從歷史文獻搜證
為免李戡風頭給父親李敖掩蓋,馬家輝先給李戡專屬的五分鐘,介紹新書《國民黨員毛澤東》。2010年,年僅17歲的李戡帶着個人第一本新書《李戡戡亂記》與李敖首次現身香港書展,今年他剛從北京大學畢業,因受父親的影響對近現代史特別感到興趣,於大學四年級花了一年時間完成《國民黨員毛澤東》一書,並選擇於香港出版及於香港書展發布。
李戡更特意以廣東話向觀眾剖白寫作歷程。他提到,在北大的四年,是個人進步最快的時期,也度過最快樂的時光。李戡在北大雖然是修讀經濟,但因在內地生活,亦受父親影響,對近代史興趣愈來愈濃。他的新作《國民黨員毛澤東》包含他對兩岸三地發展前景的觀點,並認為學科須跟現實結合。
李戡也提到,自己是在歷史舊檔找出材料以作具體研究及評論,並認為研究歷史要與現實結合,並以史為證;而他就是在舊檔案中找出毛澤東為國民黨員的史料。為了查閱資料,李戡翻遍台北國民黨黨史館和北大圖書館的台灣文獻室所有歷史資料。
讚兒子 做學問懂取捨
在學術考證上,李戡是傳承了李敖嚴謹的作風。在會上,李敖亦公開讚揚兒子搜索整理資料的毅力,並指兒子是學他戴着口罩及手套去查閱,結果從封存幾十年的檔案中,得到極其珍貴的資料(包括毛澤東為國民黨員)。
李敖謙說自己做學問的方法很笨,就只懂不斷複習,並全靠好記憶,但就讚賞兒子懂得取捨,讀書速度極快,又能迅速抓到重點,更稱讚他為「天才」。李戡也坦言:「為寫這本書,父親奉獻了不少多年珍藏的資料,也給我許多精神上的支持。」李戡表示,稍後將赴美國華盛頓大學攻讀碩士,修讀國際關係。
在答問時段,讀者都爭相向李敖提問,其中有讀者問及年屆80的他如何與兒子相處。李敖表示與年輕人相處,要多加留意:「到了一定年紀,人一般容易囉嗦,說話容易惹人討厭,我在這方面是很警覺的。」他的方法就是常常提醒自己:不要囉嗦、不要重複、常洗澡,而看到年輕人做事覺得不對之處,批評也要點到為止,並認為各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理念,學會尊重就能相處融洽。
Q&A李敖與李戡
李敖怎樣看待言論自由的意義?
李敖:我是覺得,要有一點流氓氣,至於內地的在努力的朋友們,我只有四個字:前赴後繼。像當年我們在台灣辦雜誌,申請了幾十個執照。我自己31年前在香港《百姓》雜誌上寫文章,31年前我的看法是多麼準確地預言了香港的今天,當然後來那個雜誌倒閉不辦了。
有的人受到影響會退縮,但有的人前赴後繼。像李戡寫的這本書《國民黨員毛澤東》可以讓你看到:當一般人都逃掉了、不做了、灰心了,但毛澤東一直在做,所以沒完沒了是很重要的表達言論自由的方法。我告訴你們我內心的情況,過去也很少和別人說--我們台灣主張言論自由,單是我寫過的書就被國民黨查禁了96本,全世界古今中外從沒一個人寫了這麼多禁書,可是後來國民黨突然垮掉了,它不辦媒體了,丟給財團辦,黨報倒掉了結果把我們也拖垮了。
我李敖要言論自由,要有電視台請我才有言論自由啊。他不請我,我就沒有自由啊,我可以在家中拍桌子砸板凳寫我的言論自由,可是你出不了門。所以就會發現言論自由是被財團、資本家掐死的,不是政府。我們就走在夾縫中。香港也是,香港有書展,香港人很怪,平時不看書,書展卻看書,像嘉年華一樣。
當然新的媒體也會出現。我現在在新浪網寫,用李敖的名字登記不上,都被別人登記過了,我就登記一個「哈囉李敖」寫微博,現在有六百萬粉絲,畢竟還是有個夾縫讓你講話。我每天只寫一篇準時發,如果哪天開了天窗或者發布時間晚了兩小時,讀者就知道了。很多話我說得含糊,含糊到讀者都看不懂你說的話了,所以我常說讀者中文變壞了,感覺不能有話直說,所以現在該做的事,其實就是沒完沒了地說。
李戡你這麼年輕就寫了這麼厚重一本書,底氣從哪來?
李戡:其實我也沒有什麽太大的底氣,就是我機會比較難得,我在台灣小學初中一路成長上來所以了解台灣的思維,之後又在北大四年,兩邊的學術環境、氛圍包括一些意識形態大致上是能夠掌握的。所以經過這種比較,就知道該怎麼取捨,怎麼走出第三條公正客觀的路。
李敖:學歷史的人,我告訴各位,年紀都很大,歷史家年紀輕是不可能的,譬如我看一遍二十四史二十五史,嚴格來講要用五年,你沒有花過那個時間看那個書,跟你談《史記》你就不懂,談《漢書》你也不懂。所以我們看《資治通鑒》,294卷司馬光寫的,你沒看完你沒辦法跟我談,我看完了那294卷年紀就變大了,所以歷史家年紀越老書讀得越多,我們很難看到年輕的歷史學家,如果看到,多半是專門研究某一部分。(李戡)他年紀還不夠,很多書還是沒有看過。
現在有些香港人欣賞台灣的政治環境,李敖怎麼看待香港未來的政治方向?
李敖:香港是1842年當時被清朝政府丟給了英國人,我看過1842年《江寧條約》就是《南京條約》,現在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我有機會用一點特權看,當時是要戴上手套口罩看,我還用手套破了的地方的手指摸了一下那個條約。當時把香港給英國人是道光皇帝親自口述的,然後嫁禍於人說他不知情是大臣所為,很悲慘的歷史。實際上真正賣國的是道光皇帝。31年前我提出了一個構想,如果當年道光皇帝不是把香港給英國人,而把整個中國給了英國人管150年,最後還給中國人--這是漢奸思想,但很火爆。
香港遭遇的問題是:政府不要我們了,給了英國人150年,弄出這種規模來--英國給香港最好的就是法制,英國的文官制度進到香港來,給了香港繁榮和自由,但英國人從來沒給香港民主。
所以「九七大限」時英國外相說英國人後悔沒給香港民主。香港為什麽倒楣呢?它150年前不向英國要民主,現在向共產黨要民主?我們為什麽不反問:長毛的爸爸、長毛的爺爺和曾祖父、高祖父,他們怎麼沒在英國統治下向英國要民主?因為他們是聰明人,知道向英國人要這些會很不愉快,我們不要,我們香港人要繁榮。所以150年來香港能繁榮起來。
現在香港用這麼激烈的方法要民主,用這麼像台灣的方法,好奇怪。當年戴卓爾夫人到北京談判時和鄧小平說,香港島是你割讓給我的,你現在怎麼能要回去呢?鄧小平說,給你一個島不能活,95%的土地包圍你這個島你不能活,戴卓爾夫人就放棄了,出來了還摔一跤。
其實是我們希望用時間爭取改變。這個「時間」就是香港的繁榮--香港一定要保持高度的繁榮。香港有很多自由,因為「一國兩制」之下可以辦雜誌辦報紙,我認為香港要珍惜這種自由,等待改變。這本書(《國民黨員毛澤東》)就是告訴我們共產黨本身也在改變,只是需要時間。但香港這麼玩下去是非常不聰明的,香港離倫敦越來越遠,離台北愈來愈近。為什麽說離倫敦愈來愈遠?倫敦那個民主政治的議會訓練多麼細膩,議會裡叫名字都不可以的,那麼優雅的民主政治,被台灣搞成這樣。人家說你李敖不是禍首嗎?可我的目標和你們不一樣。《列寧全集》說無產階級之所以要加入資產階級的議會,就是要搗亂的。我就是要顛覆國民黨的假議會,你們不是。
所以現在香港議會變了,沒有了優雅。學生給畢業證書用屁股對着你,我認為不好。香港有一個地方是好的,香港還有中產階級。現在中產階級慢慢不敢講話了,為什麽?因為你們「佔中」這些人聲音太大了,長毛這些人動作太多了。很多人不敢講話了,或者不願意講話了。所以我覺得今天的香港,要重視這一點,我覺得他們是胡鬧。
李戡今年夏天剛從北大畢業,可以分享一下在北京四年受教育的感受嗎?
李戡:我認為北大在學術上是非常好的學校,在國際上也是獲得認可的,學術之外確實存在很多問題,我認為短時間也改變不了,我也沒抱什麽期望。這四年讓我學了很多知識,交了很多好朋友,就這麼多。
李敖的育兒經是什麽?
李敖:我現在80歲,我兒子22歲還不到,我比他大58歲,我不是他爸爸,我是他祖父。一般到了祖父年紀最大特色就是開始囉嗦,我有這個警覺。第二個就是開始遺忘,你們看英國女王伊利莎白二世,她的祖父在我這年紀時有個笑話,他和他老朋友一個老律師在聊天,老朋友給他講了個笑話,他聽了哈哈大笑,聽完之後又把笑話原封不動講回去給老律師,老律師聽完也哈哈大笑。然後老律師就問他,說這麼好的笑話是誰告訴你的?你就能看出老人家的健忘。我清清楚楚知道這一點,也知道老人身上會出來一種屍臭,類似死人的味道。所以不要囉嗦、不要健忘、常洗澡,是我和他們相處的方式。有時候我看他(李戡)不順眼,點到為止,真的要做,靠他自己。■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