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劉鳴在醴陵釉下五彩瓷上創作水墨畫。(本報記者 董曉楠攝)
水墨畫是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一支,而「當代水墨」與傳統水墨畫相比,其鮮明特徵在顛覆性的題材選擇和更現代的表達技法。目前,當代水墨受追捧的熱潮在眾多的畫廊與拍賣行的展覽和拍賣中表露無遺。當代水墨藝術家劉鳴,二十年前開始涉足「實驗性水墨」的藝術創作,他認為,藝術市場的口味都是暫時的,唯有水墨藝術的探索才是永恆的主題。■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姚進 董曉楠
六月驕陽,記者從長沙趕往株洲醴陵。當代水墨藝術家劉鳴是長沙人,他在「瓷都」醴陵設了一間工作室,將醴陵釉下五彩瓷與當代水墨畫的藝術語言結合起來,探索水墨在不同載體上的各種可能性。
由於前一晚通宵創作,記者見到劉鳴時,他還有些睡眼惺忪,長髮隨意紮起來,非常符合人們印象中藝術家不修邊幅的樣貌。
情繫楚湘水墨
劉鳴受父母熏陶從小學畫,經歷從學生到老師再到藝術家身份的轉變,在嘗試了各種繪畫語言後,他最後選擇了專攻水墨畫,劉鳴說,這源於水墨畫承載的文化底蘊讓他信服。透過筆墨技藝,濃淡暈染之間,將自己的個人意識融於創作,尋找與外界跨越時空的共鳴。
「藝術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兩者密不可分。而當代水墨最能闡述中國道家哲學的陰陽關係,人與自然的遙相呼應。」劉鳴說他從水墨中更能感受到對心靈和靈魂的洗滌。
中國傳統的文人畫發展至今,水墨畫從藝術題材到表現形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革,當代水墨畫中逐漸出現現代社會元素,這是藝術與社會緊密聯繫的關係所決定的。
從上世紀80年代起,劉鳴就開始進行水墨畫創作的試驗,他將之冠以「楚湘水墨」之名,一者他本是湘人,是作者的地域;二者他繪畫中的取材,皆來自身邊熟悉的三湘大地的一草一木。
記者見到他此時期的創作,畫面以濃墨方式點綴出湘西的景象,以及湘西的老街、舊屋,與黑漆漆的山脈相映成輝。
藝術投影社會
劉鳴認為,當代水墨是對傳統水墨的繼承衍續,儘管在表現手法上跟隨時代的腳步,但其內核應當可以找出內在聯繫與傳承,一是傳統水墨畫的「筆墨精神」,一是藝術家要觀照社會。
劉鳴在其代表作《城市風景》系列裡,着墨描繪一些倒塌的房子,並把房子變形處理。之所以選用這樣的題材,劉鳴說他是在挽救記憶,「我出生的湘南地區有很多吊腳樓,老房子是我的記憶,從農村的老房子到城市的老房子,從農耕時代到都市時代,這個題材是我對自然的思考,對環保意識的思考。」
在當代水墨藝術試驗中,劉鳴注重形成屬於自己的個人化語言。美術批評家王林曾指出,《城市風景》系列作品中展現的矛盾與衝突讓他印象深刻,呈現出對水墨傳統表達方式的適度解構。敢用重墨又善於留白、用光,畫中帶有的光實際上有很具體的含義。
劉鳴將這種光解釋為對憂患意識的鋪陳,「我看到了人類對地球的破壞,通過我的內心風景,喚起觀者自我覺醒,要保護家園。」在劉鳴的作品裡總會滲透對人生、自然、社會等問題的探討,反映當代人的生存困境和生存焦慮。
成功的藝術家要充當社會的前瞻者與啟蒙者,劉鳴說,這是藝術家的社會責任。
界裡界外之爭
如果說水墨是中國傳統藝術體系流傳下來的一門珍貴技藝,那麼「當代水墨」其實是水墨現代化的變革進程。就劉鳴個人而言,他經歷了從架上水墨到「城市風景」語言再到水墨裝置的蛻變。
在劉鳴《水墨.空間》系列作品中,他將水墨符號與幾何體結合,運用幾何形體水墨裝置的各種擺放形式,達成對筆墨、空間的有機組合。
「物體在空間中每一個變動都會對環境產生影響。通過互動,將觀感立體化,大眾的觀看方式就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將靜態的裝置作品再與數字媒體結合,又是另一種變化。整個過程讓我感受到這種變化無窮能量。」例如在作品《中藥櫃》中,劉鳴便運用了影像媒介。
這種以東方傳統藝術語言與西方後現代主義相結合的作品,有人力挺,有人不以為然,有讚有彈,在業內引發關於「界裡界外」的激烈爭論。
原湖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著名資深美術批評家鄧平祥,非常讚賞劉鳴的創新嘗試,認為其大大拓展了水墨的表現力,把水墨跟西方以油畫為代表的表現力提升到一種平等對話的地位。
水墨戀上設計
劉鳴認為,未來水墨的發展方向仍是抽象主義,在對水墨張力、抽象表達的不斷追求中,劉鳴不斷擴展載體,嘗試不同的實驗水墨與當代社會的愛戀方式。在今年四月舉辦的第三屆中國文化創意博覽會上,劉鳴還將水墨符號融入雨傘、服飾、家居等實用產品。
「通過抽象創意,將水墨符號化並成為實用品的設計元素,這種嘗試能夠建立起藝術家和消費者更為緊密的連接,有助於推動藝術市場化。」
劉鳴目前已經組建自己的設計團隊,並創建了「劉鳴」品牌。他表示,下一步將會開拓更為多元的產品線,最終實現水墨藝術符號的品牌化、市場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