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但凡學過芭蕾舞或是對芭蕾有一知半解認識的人,都不會對王仁曼這名字陌生。她早在1960年創辦的王仁曼芭蕾舞學校是香港最早的芭蕾舞培訓學校,如今更已是本港首屈一指的名校,引領無數擁有芭蕾夢想的學生步入這個優雅殿堂。而接續傳承一門藝術,靠的不只是傳統資源,更有教育者經年累月投入其中的心與精神。事實上當你見到王仁曼的那一刻,芭蕾之美便會從她舉手投足的每個細節中流淌出來,令你感受到這種不落痕跡的高貴與優美。而如果一定要王仁曼去為芭蕾精神下個定義,她會選用的形容詞是:專注、堅持、不言棄。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 攝:莫雪芝
身材依舊頎長而富有力度的王仁曼穿一件ISSEY MIYAKE落座,歲月在這位被譽為芭蕾權威的女性身上,並沒留下太多痕跡。她臉上的線條有很硬朗的一面,一如她對堅持芭蕾教育的那顆恒心,骨子裡是非常強悍的堅持。王仁曼本是上海人,舉止裡都透露出一種與這個速食時代相悖的、更謹慎也更回歸傳統的品味。就像任何一件名牌都要靠時光長河去淬煉而得,一間名校的聲譽也是在半個世紀的光陰裡被不知不覺沉澱出來。
王仁曼是為芭蕾舞這門藝術本身感到驕傲的。她說:「芭蕾舞是擁有400多年歷史的藝術,早在17世紀時,意大利貴族已經在宮廷裡面跳芭蕾,之後再慢慢傳入法國,傳入俄羅斯。那時皇帝在宮中請客時都會參加跳舞,是一種貴族社交活動。等傳到了法國,路易十四本身很喜歡跳舞,自己粉墨登場也去跳,直到他後來胖到實在跳不了,就設立了一間舞蹈學校。所以現在芭蕾舞的名稱都以法文為主。這麼多年流傳下來,這是一門有歷史價值的藝術。」
而如今香港的趨勢是,不只女孩子的家長會送她們來學芭蕾舞,男生家長也慢慢接受了這項活動。王仁曼認為,主要是香港地狹人稠,可供小朋友活動的空間不多,不像內地和台灣那樣,室外空間夠大可以玩的東西也更多。「但香港高樓簇擁,沒有太多位置可以讓孩子們踩單車,所以來到芭蕾舞學校學跳舞,也是解放活力的一種方式。」
專業的芭蕾訓練,實際上也是透過一種很有規律的方式,給予孩子們足夠時間與空間進行活動。王仁曼說:「一般學校體育課一周最多兩堂,個半鐘頭的運動量是不夠的,小朋友在香港很少有機會專門去做運動,除非被家長送去游泳打球,但芭蕾舞卻是一種很有層次也有規律的訓練。」
而和上世紀60年代芭蕾舞學校剛在香港建立那時相比,如今的孩子們明顯多了更多表演機會,多數學芭蕾舞的學生,都享有機會表演。王仁曼說,家長也希望小朋友有機會去參加英國皇家芭蕾舞學院的考試,相信那張證書可以幫到孩子在之後的激烈入學競爭中脫穎而出。「所以跳舞就第一可以滿足小朋友們的上台表演慾,第二有個證書家長又覺得很好。」但當然從教育者的角度出發,眼光會更長遠些。王仁曼認為,受過芭蕾舞訓練的人,站姿儀態都會讓人覺得更有氣質,做事的專注力也更強。
芭蕾之美源於毅力
芭蕾與王仁曼之間,是整整一世的緣分。她說:「其實我媽媽是個很愛好表演藝術的人,小時候她整天帶我去看京劇看話劇電影,影響我變得喜歡看那些表演藝術。所以除了跳舞,其實我最開始學的是鋼琴,然後是畫畫,然後才學跳舞。也就是當時同時在接觸很多不同藝術,不只是芭蕾。」
而芭蕾何以成為最偏愛?又改變了她的人生多少?「去英國特別受訓又回來開學校,這段生涯的歷史很長。是芭蕾舞令我做事專一,不怕辛苦。因為跳舞時你的整個人力量是放在腳尖上,沒有毅力是跳不到的,會很痛很辛苦。」但由於她是真心喜愛這門藝術,所以這麼多年下來,倒也不會覺得特別辛苦。
而對女兒陳靜儀,王仁曼並沒特別苛求過她一定要走芭蕾之路,一切都是順其自然。
陳靜儀回憶自己小時候學芭蕾,是受到母親影響,但漸漸也就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可能因為小時候就有很多時間在學校度過,放學之後媽媽在學校做事,要去等她,或者自己都會有時間在學校......所以可能也沒有特別薰陶我學芭蕾,但自己就是喜歡了,覺得這是個很好的活動。」她認為更重要的是一起跳舞時認識的那班人,後來都會變成要好的朋友。
讀完建築設計後回到香港,終於還是決定女承母業。曾經走過這條舞蹈學習之路的陳靜儀很有同理心去鼓勵如今學校的學員們。她說:「跳到高班是比較辛苦,動作技巧要求會特別多,但我會鼓勵學生們。當然可能現在小朋友比較寶貝些,但還是要告訴每一個學芭蕾的孩子,跳舞就是要經過這條路。」
將一間專業舞蹈學校打理得更加專業與時俱進,對管理者自然提出了更高要求。陳靜儀的感受是,母親一手辦起來的這個芭蕾舞品牌,經過這麼多年運作,成為一間大型學校,很多人都是因着聲譽慕名而來。「甚至已經有第二代學員來,就是當初媽媽在這裡學過,現在送女兒再來學......」
要求會比當年更嚴格嗎?王仁曼認為那倒大可不必,她從來不會給學校裏的學員壓力。「小朋友始終是小朋友,要從兒童心理學出發去教他們。」而始終從這間學校走出去成為專業芭蕾舞演員的學生比例,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高。因為走專業道路涉及太多其他因素:身形、個人的志向、家人的背後支持,缺一不可。陳靜儀也談到有的情況可能是小朋友自己很喜歡跳舞,但家長還是覺得不要走專業了,還是做會計師律師更好些。「很多這種case,始終中國人比較傾向於培養孩子成為專業人士。當然如果我們遇到很有天分的學生這樣,就覺得可惜,因為條件好的人才很少有,可以做到,但沒去做,是可惜的。」
而對王仁曼母女來說,辦學的過程中也牽繫着一份時間中建立起的感情。很多學生是很久以前,已經舉家移民國外,但每次回港一定會到芭蕾舞學校來看看,這種感情一路保持,是令人十分珍重的關係。陳靜儀說:「因為我們教不同小學、幼稚園的孩子,幼稚園三年升班就升到第二間,小學升到中學又分班,就是大家可能在不同學校讀書,但因為大家有個興趣是一起的,所以在這裏認識一班人,情感反而keep很久,甚至長達八九年,而且很多東西會一起做,像是暑假排舞,變成一個很長久的友誼。不在一起讀書,但在一起跳舞,在一起長大。」
堅持,讓不喜歡變為喜歡
最初來學芭蕾舞的男孩少過女孩很多,但近年由於漸漸被家長接受,也覺得男孩來學是好的。有個眼前的例子,男孩Arnold,讀屯門的哈羅國際學校,平日住讀,最近開始長高大了,就突然想不跳了,還對王仁曼說「I hate ballet」。王仁曼就和他講,因為最近很快就要表演,還是希望他能參與。「後來他家中的三個長輩就和他聊,說你會跳芭蕾,這是個很特殊很特別的天分,你繼續跳,以後會和別人不同的。他就繼續跳,現在變成自己也很喜歡跳。」
看起來有少少靦腆的Arnold在談到芭蕾對自己的改變時,輕聲說:「以前有些粗魯,但是學了芭蕾之後斯文多了。雖然一起跳的男生朋友不多,但自己也很enjoy。」問他堅持一樣自己本來已經認為是痛恨的事物感受如何?他的回答是:「有時候即使你不喜歡一樣東西都要堅持下去,然後一旦你開始堅持,實際上會發現自己是喜歡它的。」
芭蕾舞學習讓這個13歲男孩,懂得了這份堅持,懂得了自己的喜歡,也因着堅持有了這奇妙發現。
而在學校的事務工作上,母女共事感受又是如何?女兒同母親相比,更有時代感。王仁曼說女兒讀過MBA,各方面學識都多過自己。「我還是側重芭蕾舞理論教學方面,她管行政,我管教學。」而陳靜儀則認為這間學校已有很多年歷史,有的東西已是傳統,所以她會思考加更多改良看法在原有傳統之上。「譬如海報設計方面,以及試一些新的不同方法。比如我們有個精英班有獎學金,搞了很多年,有一年我就想為什么精英班沒有一個特別的表演呢,學了都要給人看下這班的水準怎樣啊--就是類似這些,本來就有的東西,只不過我再move forward些。」
王仁曼則將更多精力放在培育學校的老師身上。「我自己教只可以教這麼多,但如果我教老師,他們就可以教更多學生。」但學生表演她一定會去看,也認為這一代孩子在技巧方面比上一代會有進步。
母女二人的最大期望是培育多些對芭蕾舞有興趣的人,更要教育家長,有些家長讓孩子來學跳舞,但本身對芭蕾舞不太認識,她們就鼓勵家長自己先去了解去看dvd去擴闊認識。而十個學芭蕾的孩子中,可能最後一個專業演員也不會有,但重點一如王仁曼所說:「學習芭蕾並非不需要你成為芭蕾舞演員,而是用芭蕾舞的精神放在生活其他方面,你也會取得成功。芭蕾能教會人毅力和堅持。」
因而其實學芭蕾舞的得益,原來與專業道路並沒多少關係。但它的魔力在於,一個學過芭蕾舞的人,會知道自己身上具有一種專注的力量,一種精神上的堅持。王仁曼認為,這才是芭蕾舞給每個學生最寶貴的東西。「芭蕾讓人不會那麼容易放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