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命
天命曾經對印度的納迪葉占測術甚感興趣,所以認識了一些印度的朋友。相隔多年不見,其中一位印度友人上周來到香港旅遊,當然少不了與天命把醉敘舊,更讓我第一次認識到這位年已六十多歲的印度朋友的人生故事。
這位滿頭白髮的友人今日坐擁的生意橫跨英國、印度及毛里裘斯,但原來他年輕時家境窮困,十歲之時已經要在富人的大屋中當工人,分擔家庭的開支。長大後,他被送往英國做實習護士,獲得專業資格後,還繼續在晚間進修,過着在旁人眼中相當刻苦耐勞的生活,終於完成MBA。他後來結合護士的專業知識及營商的學識,經營老人院,生意愈做愈大後更進軍地產業,逐漸建立起可觀的財富。
現在,早已有足夠金錢退休的他,還不停地獨自穿梭英國、印度及毛里裘斯三地管理生意,更會在旅程中轉飛其他地區旅遊(例如今次他便選擇了來到香港),他說現在已不在乎生意如何,但仍保持馬不停蹄,第一個原因是因為他真心喜歡四處遊歷的感覺,第二呢,則是他要為自己的離開做好準備!
原來,我的這位印度友人認為人生苦短,如果家人太習慣與他朝夕相對,到一日他要離開這個世界,死別的痛苦,一定會讓他們大受打擊,但若他們早已適應沒有他的生活,那麼就算他終有一天會離開,離別的苦酒,也會變得沒有那麼難以嚥下!
到底是否因為當護士及開辦老人院的經驗,讓他見得太多的死別,所以令他對離開養成如此的一種獨特見解?作為旁觀者,天命當然不能評定這種想法、這種生活方式、這種面對死亡態度的對與錯,但卻難免在心底泛起一陣悲涼及唏噓之感﹕雖然人生無常,但這道理要提醒我們的,是希望世人能珍惜眼前所有,而非無時無刻也在負面地害怕失去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