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4年8月13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天言知玄:為死別旅遊


楊天命

天命曾經對印度的納迪葉占測術甚感興趣,所以認識了一些印度的朋友。相隔多年不見,其中一位印度友人上周來到香港旅遊,當然少不了與天命把醉敘舊,更讓我第一次認識到這位年已六十多歲的印度朋友的人生故事。

這位滿頭白髮的友人今日坐擁的生意橫跨英國、印度及毛里裘斯,但原來他年輕時家境窮困,十歲之時已經要在富人的大屋中當工人,分擔家庭的開支。長大後,他被送往英國做實習護士,獲得專業資格後,還繼續在晚間進修,過着在旁人眼中相當刻苦耐勞的生活,終於完成MBA。他後來結合護士的專業知識及營商的學識,經營老人院,生意愈做愈大後更進軍地產業,逐漸建立起可觀的財富。

現在,早已有足夠金錢退休的他,還不停地獨自穿梭英國、印度及毛里裘斯三地管理生意,更會在旅程中轉飛其他地區旅遊(例如今次他便選擇了來到香港),他說現在已不在乎生意如何,但仍保持馬不停蹄,第一個原因是因為他真心喜歡四處遊歷的感覺,第二呢,則是他要為自己的離開做好準備!

原來,我的這位印度友人認為人生苦短,如果家人太習慣與他朝夕相對,到一日他要離開這個世界,死別的痛苦,一定會讓他們大受打擊,但若他們早已適應沒有他的生活,那麼就算他終有一天會離開,離別的苦酒,也會變得沒有那麼難以嚥下!

到底是否因為當護士及開辦老人院的經驗,讓他見得太多的死別,所以令他對離開養成如此的一種獨特見解?作為旁觀者,天命當然不能評定這種想法、這種生活方式、這種面對死亡態度的對與錯,但卻難免在心底泛起一陣悲涼及唏噓之感﹕雖然人生無常,但這道理要提醒我們的,是希望世人能珍惜眼前所有,而非無時無刻也在負面地害怕失去啊......

相關新聞
百家廊:土地情 (2014-08-13) (圖)
琴台客聚:喝咖啡的學問 (2014-08-13) (圖)
翠袖乾坤:「沒女」需要整容還是改造性格? (2014-08-13)
天言知玄:為死別旅遊 (2014-08-13)
生活語絲:「和尚學院」 (2014-08-13)
隨想國:社會賢達不見了 (2014-08-13)
路地觀察:菲傭的市場 (2014-08-13)
百家廊:水磨的婺源 (2014-08-12) (圖)
琴台客聚:作家易文 (2014-08-12) (圖)
翠袖乾坤:麥理覺的二三事 (2014-08-12)
海闊天空:建築精品城市 (2014-08-12)
見多識廣:香港有條「鄧小平街」多好 (2014-08-12)
五味人生:木耳菜 (2014-08-12)
淑梅足跡:祝福勞醫生 (2014-08-12)
百家廊:蟬聲的河流 (2014-08-11) (圖)
琴台客聚:百會徵聯文集雅 (2014-08-11)
翠袖乾坤:災難遺屬需心理救援 (2014-08-11)
跳出框框:高爾夫球 (2014-08-11)
生活語絲:憶中大同學 (2014-08-11)
城中熱話:賺小孩錢更易 (2014-08-11)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