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浩浩
近期在臉書及各媒體上出現得最多的詞彙,除了佔中不佔中之外,應該要數到「沒女」一詞。節目出街後,評論彈多於讚,有幾百宗投訴,就連心理學家協會也炮轟節目輔導手法不當。有人形容這是「博鬧宣傳法」,你越鬧佢越開心。正當以為這一輪劇集沒有早前的受到網民及媒體狂插,但原來只是由其他綜藝節目來接棒。
這類真人騷的節目gimmick有餘,要爭取收視成為城中熱門話題,大抵上是做到了,可是這真的值得電視台欣喜嗎?早年入行的時候,那時還是六叔主政的年代,那個年頭亞洲電視間中還有些新搞作頗具創意的,於是「亞洲小姐」選舉就搶去不少「香港小姐」的風頭,但記得有前輩告訴我,有些太譁眾取寵的事情,六叔是不會做,因為我們是大台,要有大台的風範。可惜這一切隨着六叔的淡出,現在倒要反問「呢間電視台有咩係做唔出?」
電視節目當然不能一成不變,但有新意不一定就要譁眾取寵的。美國的電視節目也有不少真人騷,《American Next Top Model》、《The Apprentice 飛黃騰達》均是大受歡迎,裡面有一些參賽者都會暴露出人性的缺點,也有不少是是非非混雜其中,可是卻從沒聽聞節目給人揭發為「作假」的,亦沒有刻意地去揭人瘡疤。而「沒女」這檔節目,個人認為其表面幫沒女進行大改造,實則只是讓觀眾見到其醜態盡現,讓觀眾盡情嘲弄,然後借所謂專家的口來大肆批判,再私下串通幾份報章雜誌來做些事後炒作,令幾名參加者成為熒幕下的犧牲品,是以就連心理學協會也批評節目,對那些所謂專家的處理手法提出質疑。
所謂的「沒女」,是來自內地潮語,意指沒樣子、沒身材、沒青春、沒家底、沒成就、沒男人,總之就是「N無」的「賣剩蔗」女子。但問題是為何要如此標籤這些女性?男女失衡,但不代表嫁不去的就是賣剩蔗,沒有美麗的外表就代表沒有價值,誰能保證可以靚足一世?一個人不代表不開心,兩人也不代表一定開心。作為傳播媒體,為何不灌輸一些正確而積極的觀念給受眾?善良的內心、豐富的學識、創新的智慧、高尚的情操同樣具有吸引力。
一份報章要有報格,一間電視台要有台格,做大佬也當要有做大佬的風範。無綫作為香港電視業的龍頭大哥,我也曾在這機構服務多年,目睹劇集水準每況愈下,還有近日這種「博鬧宣傳法」,實在感到難堪。只希望電視台自己也可以來一次大翻新,重新釐清自己該走的路線及方向,否則將會變成沒節目、沒觀眾、沒有代表香港人的電視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