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展覽展出西泠印社7位社長的350餘件書畫作品。
「西泠印社七任社長作品展」現正於浙江美術館舉行,展出包括吳昌碩、沙孟海、啟功、饒宗頤在內的西泠印社7位社長的350餘件書畫作品,以西泠文脈為主線,呈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精深。是次展覽也是西泠印社歷任社長作品的首次聯展,展期至8月31日。■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高施倩
了解西泠文脈
創建於1904年的西泠印社,是中國最早成立的印學社團,有「天下第一名社」的美譽。創社110年以來,共有吳昌碩、馬衡、張宗祥、沙孟海、趙樸初、啟功、饒宗頤七任社長。其中,最年輕的社長是馬衡,66歲當選社長,最年長的是饒宗頤,94歲當選。
今年是吳昌碩誕辰170周年,西泠印社舉辦「西泠峰骨--紀念吳昌碩誕辰170周年暨西泠印社七任社長作品展」也是對西泠文脈的梳理。西泠印社社委會副主任趙一文說,西泠印社七任社長是西泠印社的標誌人物,印社經歷了清末民初、抗日戰爭這些動亂,沒有解散,七任社長所代表的西泠文脈是印社得以延續的根本。
趙一文說,西泠印社每一任社長都是國學大師,西泠印社社長的身份對於他們而言是一種提升,而他們之於西泠印社,也是一種號召力和影響力。西泠印社首次彙集七任社長的350餘件作品辦展,希望讓群眾在欣賞到各位大師作品的同時,能了解西泠印社特有的文脈。
饒公擴海外影響
在西泠印社歷史上,曾有60多年沒有社長。趙一文說,這不代表西泠印社可以沒有社長,只是因為西泠印社需要合適的人選來維持印社的學術高度,或者創造新的高度。社長代表了西泠印社學術的高度,所以寧缺毋濫。
吳昌碩被邀請擔任西泠印社社長時說「社何敢長」,啟功也說自己是「名雖揚,實不夠。」趙一文說,西泠印社在社長、社員的選拔上一直保持高標準,這使得西泠印社的「含金量」非常高。如果西泠印社入社標準降低,印社的生命力就失去了。「人多了,也就濫了。」目前,西泠印社的社員人數僅400多人。
20世紀後,中國國學的學術氛圍薄弱,有人曾表示很難再找出國學大師。2011年,94歲的饒宗頤成為第七任社長。趙一文說,饒宗頤先生是現在為數不多的真正的國學大師,請饒公出任社長預示着西泠印社下一步的發展理念。「饒公最大的影響是在海外,西泠印社要成為『天下第一名社』,影響力不能局限於國內、漢文化圈中。」
以文養文新模式
在非漢語文化圈內傳播西泠印社的文化畢竟有難度,趙一文說,目前西泠印社每年都赴歐洲、美洲等地辦展覽,此外,西泠印社不斷發掘其他領域的社員。諾貝爾文學獎18位終身評委之一的馬悅然去年成為西泠印社社員,西泠印社近期也和美國一家博物館洽談,期待可以合作辦展。
趙一文說,此次展覽為西泠印社提供了不少新設想,今後可以和更多博物館合作辦展。據悉,此次展覽的作品集合了西泠印社、湖州市博物館、吳昌碩紀念館、海寧市張宗祥紀念館、天一閣博物館等眾多文博機構。
西泠印社也曾面臨開幕式後沒有觀眾的困境,因為年輕人根本看不懂書法作品中的字,篆書等古文字離大家的生活太遠了。趙一文說,博物館、美術館在展覽上做過很多嘗試,但是很難實現「讓進博物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這是全世界都面臨的問題。她也認為,博物館本來就應該是安靜的,不是「菜市場」,不必要求所有人都進博物館。
目前西泠印社正探索「以文養文」的社團運作模式,以產業運作反哺社團活動。趙一文說,在不影響西泠印社品牌的前提下,產業運作可以擴大品牌的影響,很多人是因為關注西泠拍賣而關注西泠印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