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勞敏慈(中)與研究團隊開發兩種河流沉積物修復技術,以及可吸附重金屬的磁性粒子。 香港文匯報記者鄭伊莎 攝
效率高傳統方法7倍 港學者首膺歐科藝院院士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伊莎)水污染對野生動植物和生態系統造成長期且不可逆轉的破壞,是全球急需解決的問題。科技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教授勞敏慈研究污水處理技術逾20年,她採用多元的跨學科方法,「兩條腿走路」分別去除重金屬及有機物兩種最主要的水資源污染物,更先後帶領技術走進北歐,以及於粵港兩地多項實際環境項目中應用。其中的河流沉積物修復技術,可降解沉積物中約64%至80%的有機污染物,去除污泥臭味,處理污染物比率較傳統方法高近5倍至7倍,成效顯著。她近日更因此獲選為歐洲科學及藝術院院士,成為歷來第一位香港學者獲此榮譽。
河流沉積物、地下水均會受不同程度的有機物及有毒重金屬污染,有機污染物在缺氧狀態時產生的氣體硫化氫,更是臭味的主要來源。勞敏慈及其團隊在過去20多年,致力利用物理、化學及生物處理等技術以控制土壤、沉積物的狀況,藉以減輕水污染情形。
勞敏慈團隊研究兩方式除污
為降解河流沉積物中的有機污染物並去除臭味,勞敏慈與團隊研究出兩種嶄新的技術,包括利用羥基自由基(OH-)與過硫酸鹽作為氧化劑的「物理化學法」;以及利用共基質即乙酸根、氫氧化鐵等化合物「喚醒」水中微生物,分解有機污染物的「生物法」。
勞敏慈表示,傳統的方法只能處理不足一成的有機污染物,且污染物不能被完全分解,令河流的污染與臭味難題不能被根治。不過,他們研發的「物理化學法」則可氧化約80%有機污染物,並同時去除依附在污染物的頑固重金屬。至於通過微生物分解污染物的「生物法」,則可降解近64%有機污染物,雖然成效不及但成本明顯較低,只需要「物理化學法」的約三分一。
與粵合作淨化河流沉積物
她透露,目前科大團隊已與廣東省有關部門合作,計劃將技術應用於廣東省某一河流,以淨化河流沉積物。
此外,勞敏慈與團隊也針對地下水污染,研發出「可滲透反應場」技術。早年她曾與丹麥環保署開展合作,成功處理當地部分地區的地下水氯化烴污染。後來她再在此研究基礎上,開發出能吸附重金屬的磁性粒子,能去除高達97%的重金屬。根據其實驗,只要加入1毫克磁性粒子,便可吸附1毫升的高濃度重金屬污水。
經過改良,磁性粒子可在下游利用磁場回收再用,目前可回收近98%磁性粒子,大大提高成本效益。她亦透露,有關項目的技術與裝置,將應用於深圳的電鍍廠,另本港渠務署亦有意用於污水處理廠,有望幫助解決兩地的重金屬污水問題。
憑在污水處理領域中的豐碩研究成果,勞敏慈備受國際肯定,最近更獲歐洲科學及藝術院(EASA)選為院士(技術及環境科學),是香港首位學者獲此榮譽。EASA為國際跨學科學術組織,至今有逾1,500位院士,其中29人為諾貝爾獎得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