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貞 九龍社團聯會理事長
全國人大常委會對香港普選問題作出一錘定音的決定,明確了行政長官普選的原則和制度框架,開啟了香港民主發展的新一頁。依法落實普選是本港社會的最大共識,中央尊重香港主流民意,積極推動香港民主政制發展。此次人大常委會的決定,對提委會組成等普選的關鍵問題作出清晰規定,有助息紛止爭。中央和香港各界都是普選的「持份者」,如今香港的政改已到關鍵時刻,面對香港市民對普選的期盼,面對香港民主發展實現歷史性飛躍的機會,包括立法會議員在內的全港各界人士,應抱着對歷史負責、對香港負責的態度,冷靜理性、放下成見、攜手協力、把握機遇,為2017年實現普選特首做出正確選擇,以利維護香港繁榮穩定、保障國家安全和利益,推動香港在新的歷史階段取得更大發展成就。
中央以誠意和善意推動香港民主發展
去年底開始為期5個月的政改諮詢,本港社會的主流意見對普選有3點共識:政改必須在基本法的框架下進行;如期在2017年落實行政長官普選;出任行政長官的人選必須愛國愛港,不與中央對抗。本會近期所作的民調亦顯示,有74.42%受訪市民認同香港須依法落實特首普選。希望在2017年依法普選行政長官是香港社會最大的共識、最主流的民意。因此,即使在香港和內地仍有不同意見的情況,人大常委會在充分考慮香港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為推動香港民主政制向前,確保香港社會繼續穩定發展,仍然決定香港可以在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充分表明中央對香港民主發展的誠意和善意。
回歸後,中央採取務實措施,穩步推進香港民主發展。從1990年《基本法》頒布起始,中央已對香港實現普選作出莊嚴的法律承諾,並在回歸後在循序漸進的原則下穩步推進。2004年,人大常委會對《基本法》的有關解釋,確立了政改「五步曲」;2007年,更明確了普選時間表,只要嚴格按照基本法和人大常委會的有關決定辦事,在回歸後的20年,即2017年香港就可達至普選行政長官的目標,這在世界民主發展史上是一了不起的成就。另一方面,選委會成員的人數也由最初的400人逐步擴展至1200人,民主成分不斷擴大。如今,人大常委會決定又為香港普選行政長官正式打開大門,實現香港民主發展的一大進步。
為依法順利落實普選掃除干擾和誤導
更重要的是,在行政長官普選的討論中,行政長官候選人是否需要得到過半數提委支持、提名委員會如何組成、行政長官候選人人數是多少等問題,存在很多爭議。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行政長官普選的討論很難往前推進,2017年就難以如期實現普選。根據憲法和基本法,中央對香港特區的政治制度具有決定權。人大常委會此次的決定,就行政長官普選中的關鍵問題作出明確規定,回應了香港社會的普遍訴求,讓社會聚焦討論普選的細節落實,凝聚共識,掃除「公民提名」、「國際標準」等不切實際因素的干擾和誤導,以免香港糾纏於沒完沒了的政治爭拗,耽誤普選。
支持人大決定落實普選 集中精力發展經濟
人大常委會的決定,堅守了依法落實普選、行政長官須愛國愛港的底線,是按照香港的實際情況發展民主,有利於香港保持繁榮安定,有利於維護外國投資者的利益,亦有利於國家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接下來如何順利實現普選,走完政改「五步曲」,則需要所有「持份者」的努力與合作。中央作為重要的「持份者」,現在人大常委會已為普選「開綠燈」,下一步的關鍵,就要看香港諸多「持份者」在邁向普選的道路上如何選擇。本港大多數市民都支持人大常委會的決定,認為即使各界持不同意見,也應於2017年落實一人一票選特首,在普選路上邁出重要的一步。
長久以來,香港因為太多的政治爭拗,導致社會空轉虛耗,經濟發展舉步維艱,民生改善緩慢,深層次矛盾始終難以破解。香港已由亞洲「四小龍」之首淪為包尾,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的優勢日益削弱,創新能力更嚴重滯後,與周邊競爭對手的差距日益擴大。如果此次政改再受挫折,香港難免陷入無休止的政爭之中,損失不僅僅是普選的機會,更賠上發展的良機,這個代價是香港難以承受的。眾所周知,政改方案要在立法會獲得2/3議員支持通過,這是關乎政改成敗的重要一環。因此,包括立法會議員在內的本港所有持份者,應順應民意,本着對歷史負責、對香港前途負責的態度,推動政改向前行,避免原地踏步。
人大常委會的決定,顯示中央下大決心解開困擾香港的重大難題,促使香港社會回到正常軌道,把精力放在發展問題上,在給年輕的一代提供更好的發展機會的同時,促進香港繼續保持領先發展的優勢,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這是最大限度地維護香港的根本利益。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香港是時候放下政爭,重新集中精力發展經濟,重拾競爭力優勢。廣大市民應全力支持人大常委會的莊嚴而慎重的決定,把握機遇,順利落實普選,確保社會穩定和經濟繁榮,令東方之珠重新煥發耀眼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