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 旋
許多家長都有同一疑問︰我知道孩子有能力做到我的要求,可惜每次他都不會順我意思去做,一次、兩次、三次、無數次......甚至打他、罵他,也沒有進步,我應該怎麼辦?
小學時期仍是一個容許體罰的年代。如你欠交功課,上學遲到,任何不當行為達到一定次數,早晚會被「邀請」到訓導主任處,訓導主任拿着乒乓球拍,在每個「訪客」的手板上拍一下,再送上一席訓話,然後訪客們就一個一個掛着兩行眼畢^到各自的課室上課。回到課室,所有同學都會留心看着黑板。除了看老師寫的教學內容,另一件矚目的東西是一把與粉筆為伍的長間尺......不難想像這把長間尺的功用吧!至於放學後,學校裡就會出現另一個懲罰區--教員室門外的「黃線區」。我們對「請勿站越黃線」的概念,或者就是在這個黃線區培養而成。來這裡的同學都犯了規,但又罪不至要見訓導主任,老師們就會命同學來這兒聆聽道理,同時訓練腳骨力!
各式各樣的體罰方式,程度不同,但出發點都是運用阻嚇的方法去令孩子改善不足的地方。孩子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再犯錯,到頭來他們未必真正明白為何要做老師、父母口中正確的行為。事實證明,體罰、阻嚇的方法對於改正孩子治標不治本,而且更會傷害孩子,所以香港教育很久以前就把體罰廢除了。分享一個例子。曾經看過一班四歲小朋友排演一個短劇,所有小朋友都因應自己所扮演的動物而有一個面具,可憐身為旁白的小女孩甚麼都沒有,心情顯得低落,綵排亦因而失準。有見及此,我將一朵包禮物用的絲帶花掛在她身上,小女孩便笑逐顏開,我對她說:「有花花陪着你,一會的表演要更大聲唱歌、更大聲講話,我知道你可以的,好不好?」小女孩點頭答應;到了正式演出,這位絲帶花女孩竟然用比平時大兩倍的聲音完成精彩演出,表演完畢還問我「剛剛我和花花夠大聲嗎?」
激發孩子主動去改善不足的,不是一朵絲帶花,而是相信、鼓勵、陪伴和愛! 作為家長、老師、長輩們,擔當的角色不應該是巫婆、怪獸,我們應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用心了解孩子的問題,再用正面的能量,主動與孩子一起改善不足,一起進步,共同進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