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 國
當《一屋寶貝音樂廳》的劇情進行到合唱《永別又如何》的時候,我的腦海中在剎那間浮現的,是我的一位前輩的影像。
這位前輩名叫卜少夫,生前無酒不歡。他說的話之中,我記得最清楚的,是他要我的朋友轉告我晚上去出席他們的飯局,說如果我沒有空,就叫我兒子去。因為我那個兒子能夠代我喝上幾杯,有些許酒量。不過,我那如今在台灣打工的兒子,那時只有十來歲,雖然曾經和卜老先生聚會時喝過一兩杯小酒,但我又怎會讓他真的代我出席?所以,這句話無異是要我一定要到。
卜少老喝酒喝得灑脫,酒到杯乾,絕不嘮叨。不過,他最灑脫的事,是在醫院的病床上,親手自己拔去插在身上的管子,瀟灑地離去。對他而言,酒已喝夠,活到九十多歲也已足夠,朋友更是交夠,所以,永別又如何?
卜少老真是徹頭徹尾的灑脫,活着灑脫,面對死亡更走得灑脫。這是多數人都想做而做不到的事。別說是面對自己的死亡,就算是面對親友的死亡,更是沒有灑脫的心情。
《一屋寶貝音樂廳》說親人有愛,才能看到死後的親人模樣。這是真的,我說的不是鬼,而是有愛就有懷念,懷念愈深,逝者的形象出現在腦海就愈真切。所謂睹物思人,就必須是在愛之深的基礎上才會發生。而這樣的深情,是一點也不灑脫的心情,就是灑脫不起來,才會讓思念愈陷愈深,逝者的形象就時時浮現。
所以,走得灑脫是讓人羡慕的態度,但面對親朋好友的逝去,就不需灑脫地面對了,因為灑脫了,親友的形象就會在腦海中成為永別。沒有了思念,就沒有了感觸,沒有了感觸的人,和行屍走肉有何區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