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佔領」行動持續,不少教育界人士均指出,本港年輕人對國家的認識和對國情了解不足,故要求教育局重推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並把中史列為中學必修科。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昨日回應指,當局會透過不同程度和形式,參考過往課程指引和支援教材,繼續推行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而在專業自決原則下,毋須檢討國教科;另中史不是認識國情的唯一科目,中文、中國地理、通識等都有國情元素,當局重視國情教育,但認為可以透過多種形式和方法推動。
勿簡單歸因青年不熟國情
教育局局長吳克儉以書面回覆立法會議員林大輝查詢時表示,近日的政治局勢由多方面因素造成,參與者亦來自不同年齡、階層和背景,不能簡單歸因為年輕人對國家的認識和對國情了解不足。
他又指,自2012年10月初政府擱置《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後,學校在辦學團體及課程領導指導下,仍一如既往透過不同程度和形式,參考過往課程指引和支援教材,繼續推行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當局會延續有關政策。
關於中史科情況,吳克儉指,中史不是認識國情唯一科目,中文、中國地理、通識等都有認識國情部分,同學也透過其他學習模式學習,「並不是只有一科。」
讓學校選擇最合適模式教中史
教育局重視國情教育,但認為可透過多種不同形式和方法推動,不能單靠中國歷史一科提供。同樣,教育局重視中國歷史教育,並且已於2001年列為初中必修,但應容許學校除了以獨立科順序研習每個朝代的治亂興衰外,還應給予學校彈性,選擇最合適和有效的課程組織模式。
據了解,現時接近九成的中學在初中均有開設獨立的中國歷史科,其餘學校在優化中國歷史教育的前提下,因應該校整體課程編排、學生不同學習需要和教師專長等,採用朝代順序以外的不同課程模式組織中國歷史內容,例如以中國歷史為主軸,加入相關世界歷史課題的「連結兩科歷史課程模式」,或按不同主題來組織中國歷史內容的「綜合課程模式」,故現時全港初中都有教授中國歷史,只是課程模式不同而已。至於高中方面,中史向來都是獨立的選修科,根據2013/14學年資料,約九成學校在高中課程開設該科。
關於成效方面,吳克儉指相關研究不多,但教育局於2011年委託中大對小六學生進行的「學校課程改革研究」顯示,超過九成小六學生同意「自己認同國民身份,關心香港及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