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黃菀參(左)及楊少杰期望「8Bin筒」可釋除大眾對塑膠回收的誤解,改變市民回收習慣。 鄭伊莎 攝
由校內至中小學校 收集數據分析交政府參考
社會各界對環境的關注日漸提升,近年大學校園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先鋒,致力履行其教育新一代的責任。其中,香港教育學院可持續發展教育中心,早前設計全港首個將塑膠分成8類作回收的「8Bin筒」,在校內鼓勵學生進行塑膠回收活動。該校又與辦學團體合作,將塑膠回收理念推廣至中小學校,並收集研究數據予政府參考,展望將「8Bin筒」推至社區,讓「綠色回收」的花朵在港盛放。■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伊莎
教院可持續發展教育中心總監蘇詠梅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當務之急是通過嶄新的科學研究,探討修復環境的方法,並喚醒教育界與市民對可持續發展的關注,「院校力量有限,我們需要借鑒外國經驗,加強交流,建立國際網絡。」
她與團隊今年3月赴日本京都參加國際環保會議,又曾邀請英國、韓國的大學代表來港交流。從各地經驗發現,雖然大學進行了不少環境研究,但要將研究成果推廣至社區,普及環保,卻出現「脫軌」情況。
細分八類 宣傳回收四步曲
「以教院為例,單靠發展教材,難以引起公眾關注。」有見及此,蘇詠梅與團隊先從校園入手研究。鑑於近年塑膠回收情況未如理想,目前亦未有其他院校重點研究塑膠回收,中心遂於去年茪漎膍s有關項目,探討如何從「源頭減廢」做起。
中心先研究東南亞地區回收情況,特別設計俗稱「8Bin筒」的金屬製塑膠回收箱,收集7種不同類別以及其他難以歸類的塑膠廢料,為全港首個將塑膠細分成8類項目。「8Bin筒」今年3月起,置於教院校園D1座地下和4間學生宿舍,另配合塑膠廢物教育計劃,包括培育學生大使在校內宣傳,以及「回收四步曲」指南,讓學生清潔、分拆、壓縮與分類,最後才把塑膠投入筒內。
邀保良局屬校小學生設計
「8Bin筒」在教院是一個試點,放眼未來,它或會現身社區不同的角落。蘇詠梅指,校方已培訓部分熱衷環保的學生導師到保良局屬下小學,教導小學生正確的塑膠回收知識及方法,未來亦會邀請更多辦學團體參與放置「8Bin筒」。中心又邀請7所保良局小學學生設計「8Bin筒」外貌,當中小學生創新地提出以Lego形式砌出8個筒。雖然有關設計未能落實,「但至少他們已踏出第一步,思考如何在學校使用。」
蘇詠梅指,中心正研究將「8Bin筒」與回收塑膠的啡色筒作比較,派出學生大使在兩種回收筒的垃圾堆中,抽樣翻查與分析收集得來的塑膠有何不同,藉此了解「8Bin筒」成效,未來會將研究分析提交政府參考,希望可將「8Bin筒」推廣至社區。
荒廢公園建「再生環保園」
她又透露,教院已獲教資會資助,於校園附近一個荒廢的公園建設「再生環保園」,初步可劃分為蝴蝶園、有機種植區、再生能源展示區等。「再生環保園」明年落成後,有望成為學生實體學習場所,進一步加強在環保領域的教與學,裝備更多大學生及準教師成為「環保達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