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陳新滋計劃明年退休,專注科研工作。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浸會大學校長陳新滋早前宣布,將於明年6月30日任期屆滿後退休。回顧過去4年在該校服務的點滴,令他感受最深的,始終是浸大自創校以來一直堅持的全人教育。陳指浸大的目標是培育畢業生具備七大特點--「民、知、學、技、創、通、群」。其中「民」更是各項優點之首,指的是培養公民道德和高尚品行,「我們要知道,無論學生讀書成績有多好,若人品不佳,對社會造成的傷害可以很深遠!」
除了重視公民道德,陳新滋指,校方希望畢業生要能兼顧不同方面,如 「知」指知識培養,在深入學習專科知識的同時,也注重追求橫向、廣博的知識;「學」指求學的方法,即以開放接納、獨立探求的精神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技」指技能,即培養學生擁有資訊科技等在社會上生存的技能;「創」是創意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他認為:「當今社會,國際競爭激烈,創意在提高競爭力而言,變得越來越重要。」
現在很多僱主都要求僱員有上佳的溝通能力-「通」,即是指溝通能力;而善於溝通外,亦不能忽視群體--「群」,即培養學生領導和服務團隊的精神,陳指:「現在社會上大部分工作都需要跟別人分工合作完成,很少人能自己一個人把所有事情都做好。過去,中國人較少有團隊合作的習慣,所以我們也希望在這方面加強推動。」
浸大發展高峰 需龐大資金
陳新滋重視學生的軟實力,但同時也明白要推動浸大繼續進步、創新,資源的配合必不可少。他坦言浸大正面對資源匱乏的挑戰,「全世界任何一間優質的高等院校,均需要龐大的資金支持,對我們這類規模較小的院校而言,資金的需求更加迫切。」由於浸大正處於發展高峰期,需要擴展校園設施,實施大學四年制等等,這些均需要龐大資金;加上要資助學生赴外地交流,支持同事開展大型的研究項目,陳新滋要想辦法尋找額外支持,故在大學籌款工作上,他經常親力親為,視之為首要工作之一。
他解釋指, 亞太區其他地方如新加坡、韓國和台灣,研究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例遠遠高過香港。他坦言,其學生在內地高等院校所獲得的研究經費,相較他在香港得到的豐厚;浸大全校的研究生學額只有寥寥200多人,外地規模相近的大學,則最少也有1,000名研究生。
雖然浸大規模較小,研究資源也較為遜色,該校不少研究仍可躋身世界頂尖水平,反映浸大不乏出類拔萃的學者,這推動陳新滋更努力爭取大學研究經費,「若不在研究方面花多一點資源,再過十年,便會落後;若我們不努力發展,實有愧於前人的艱苦經營,有負各同事和同學們的努力!」
決定退下來 重新專注科研
明年底將65歲的陳新滋表示,65歲可說是超過大多數人的退休年齡,「我在思考是否續約時,仔細考量了不同的計劃,也聆聽了家人的意見。」反覆思量,他最終決定從校長的崗位上退下來;不過,他將會重新專注於科學研究工作,「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在科研工作上對社會有更大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