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淑賢
電影《鼓動真我》借一個學生鼓手的故事,帶出大堆關於教育和追求理想的問題。故事講某大學的爵士樂團,有個叫Fletcher的魔鬼教練,對團員要求極嚴,叫罵羞辱,打人講粗口,扔椅子砸樂器,用心理戰讓團員互相競爭,罵一個讚一個,無所不用其極,逼使大家在台上有最巔峰的表現,但也讓一個舊生患上抑鬱症自殺。這種地獄式教練或者老師,大家都會遇過。多數人都覺得他們變態、沒愛心,為了比賽和面子,踐踏學生尊嚴。在事事講人權的文明社會,Fletcher這種老師,不官非纒身、不拉去坐牢已是萬幸。
但單講這「衰人」如何萬惡,電影就不好看了。教練後來果然給人告發,給大學炒了。有份秘密告發他的學生Andrew,在酒吧遇見Fletcher,大家坐下喝一杯,Fletcher就點題了,夫子自道,說對學生又兇又嚴,是為了琢磨真正有天分的音樂家。他深信英語最壞的詞是good job (即「做得好」),認為一味讚美姑息,只是埋葬天分的不歸路。影片結局這兒就不說了,總之是出人意表。教練與學生,誰對誰錯,導演沒結論,所以故事耐看。
我從不相信有所謂愉快學習。無論藝術創作、體育、表演、科學以至任何工藝與事業,技術掌握要夠精,已要非常磨人的鍛煉。除非滿足於中游成績,過得去就算的心態,否則真沒見過輕輕鬆鬆、無風無浪就到巔峰的。單是技巧層面的學習,流血流汗已是必然的了,如真要成家成派,吃苦就更多。天分很高的人,通常自我、我執都很強,教練要打破學生的我執,就不能做老好人,必須當頭棒喝,打破受業者的我執,讓學生衝破「自我」的藩籬,通往更大的天地,這就是最難的地方了。授業者用力過猛,或立心稍歪,或受業者想不通,放不下,都會怨懟沉淪,搞不好甚至自殺。所以教人的,必須看對方的特質,因材施教真是沒錯。
愉快學習,講的是對準目標一往直前的快樂,其餘的,都是自願的苦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