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青少年從小學習舞蹈的情況很普遍,他們有的在三四歲時就開始,大一點的,七歲八歲開始;中間的許多人,小學到中學,有的甚至在走向社會後,都在學習和練習舞蹈。
這些學生在一開始學習舞蹈的時候,多由家長有意培養和引導,但當他們一旦對舞蹈有了興趣,學舞就變成了自覺行為。他們不覺得學習舞蹈會影響對其他文化知識的學習,相反,由於他們具備了這一技之長,反而成為一些香港名牌中學優先考慮錄取的對象。因為熱愛舞蹈而學習舞蹈,這些學生在跳舞的時候會感覺特別的快樂和滿足,他們對舞蹈的熱愛是終生的。這些孩子,並不都來自富裕家庭,也有許多來自基層家庭,他們利用假期打臨工的錢去學習跳舞。這些學生在中學畢業後,學習舞蹈一點也沒有影響他們去報讀自己喜愛的學科,比如商科、醫科、工科等。當然,其中的部分人,也可能報讀演藝學院,成為職業的舞蹈工作者。他們認為,通過對舞蹈的學習,能夠增加自己的藝術修養,從而更好地學習文化知識。我的一個學生,在香港一所著名大學畢業後,有一份很好的工作,但她在業餘時間,仍然經常回到自己曾經就讀的中學去跳舞和輔導師妹們跳舞,以滿足內心對舞蹈的熱愛。
香港政府一直很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除了每年有各舞種的考級外,各區都舉辦舞蹈比賽,吸引很多青少年及中小學生參加。其中規模及影響較大的,是由香港教育局和香港學界舞蹈協會聯合舉辦的香港校際舞蹈比賽,即香港校際舞蹈節,至今已有五十年的歷史了。每年參加該舞蹈節的學校有數百間之多,而參賽的學生達到上萬人。在比賽中獲得優勝成績的隊伍,不但有莊重而不奢華的頒獎典禮,還要辦一次展示表演。每隻參賽的舞蹈作品,學校都要通過一年的時間來精心準備,而參賽的學生們,亦要每星期用課餘時間,練習四個小時以上。在參加比賽的隊伍中,有的學校有很高的水平,甚至和國內專業舞蹈院校的學生相比也不差上下。但有的参賽隊伍中的學生卻可能高矮不一、身材條件迥異,甚至連舞姿舞步亦未算漂亮,但令人敬佩的是她們都很認真、很投入。你能感受到她們身上凝聚的那種力量,感受到他們享受舞蹈的快樂。在老師的指導下,他們通過這個平台一展所長,互相觀摩學習,不但使自己的體形體態更美,還能使自己的心靈更多的得到美和善的熏陶;甚至對我們的民族、國家都會有更深的認識和了解。
此外,香港還有一個每兩年舉辦一次的紫荊杯舞蹈大賽,是由香港舞蹈總會主辦、香港政府資助的更高水平的比賽。其最大特點,不但是職業與半職業及非職業的舞者同場競技,各個舞種也是擺在一起,無論是芭蕾舞、中國舞、爵士舞......一律同場較量。這很符合香港這個多元城市的特點。
每年的這些青少年及中小學生舞蹈比賽,孕育了許多本土的舞蹈精英,這些比賽對推動香港舞蹈藝術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有很大的貢獻。香港的舞蹈老師們不但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對舞蹈還有很高的領悟力和具有很強的國際視野,她們在這個中西融合、多元和自由開放的環境中,無論對中國傳統的民族民間舞,還是西方的芭蕾舞、現代舞,肯定會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見解。從她們編排出來的作品,就能看出這些痕跡。這些香港的舞蹈老師憑着對舞蹈的熱愛及追求去創作藝術,這都給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在內地學不到的東西。 文:童小紅
(香港舞蹈團董事,舞蹈比賽評判,舞蹈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