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4年11月25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藝粹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陳方遠:客家願、香港心、藝旅情


放大圖片

■陳方遠表示,刻畫客家文化是自己的使命。

當代知名畫家,同時也作為大學教授的陳方遠,其作品具有濃郁的客家願、香港心、藝旅情。這既是藝術家的奔放,又是學者的歷史厚重感的顯現。賞析陳方遠的作品,如同讀一部畫史,這其中既有客家悲苦而壯麗的北民南遷史,又有經歷百年滄桑的香港在地史。■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作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陳方遠以藝術家的視角詮釋新時代的客家文化與內涵。同時,擔任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設計學院副院長的他,又以學者的嚴謹和責任意識,將藝術創作的歷史厚重感,傳遞給自己的學生。作為香港藝發局的審批員,他對本港的客家文化保護,也有獨到的見解。這或許就是一個畫家的時代使命。

客家願:文化起源的藝術膜拜

要講述客家文化在陳方遠個人創作中的地位,則要從一組《客家情-祖地之光》的壁畫說起。壁畫以客家祖地寧化的客屬人文歷史為主題脈絡,依次展現出南遷苦旅、葛藤傳說、開基創業、農耕種作、設館興學、人文薈萃、鄉風民俗、衍播四海及慎終追遠等情節,詠誦出客家祖地歷千年變遷的宏偉篇章。為了完成這幅作品,陳方遠查詢了大量的史料,力求使畫面中的典故與歷史相吻合。據悉,作為由中國國家發改委立項的重點客家文化工程的一部分,這幅壁畫的創作面世,成為弘揚和傳承客家文化的重點之作,獲得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陳方遠說,自己出生於閩西,彼處乃是客家聚居區。自己對客家生活的感悟,完全來自於記憶。兒時所見的客家用以養生的擂茶、獨具風味的客家燒賣、傳統客家的竹編絕活、講究純熟刀工的客家生魚片廚藝、享譽盛名的客家老黃酒等等,這一切,對陳方遠而言,都是生活中實實在在的片段和景象,也構成了今日自己客家文化創作的重要源泉。

客家的建築多為土灰色調,這被陳方遠着力展現在了畫面上。他告訴記者,客家建築的灰色,是樸素生活的代表,是客家文化與土地宿命相連的表徵。從某一角度來看,這種灰色,其實就是土地的顏色,所以,用壁畫去描繪客家文化的歷史,其實也就是在講述一部客家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史。客家鄉願,也就成為了對土地進行禮贊的文化音符。

香港心:尋找歷史的坐標與厚重感

陳方遠的作品,具有堅實的造型基礎,但畫風不保守,有時代感。他絲毫不否認,自己的作品具有非常強烈的歷史坐標意識和厚重感。這在他的一幅作為第十一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的油畫《穿越皇后大道西》之中,有着極為明顯和深刻的體現,更是陳方遠香港心境的思索。

陳方遠介紹說,《穿越皇后大道西》是以1900年的香港為歷史背景的。整個作品的創作靈感來自於一張展現舊香港風貌的老照片。1900年的香港,英國人進入的時間還不算太久,所以,當時的香港人不少還保留着清朝式樣的裝束,而街道兩側的建築也開始逐步呈現「華洋雜處」的格局。畫面中的兩個小孩,快速從皇后大道西穿過。這兩個小孩,在舊香港歷史檔案照片中,只是點狀大小的行人,但在油畫中,被陳方遠塑造成畫面的核心。整幅《穿越皇后大道西》,實際上是對香港歷史轉折的一剎那間的一種記錄,既有瞬間的靜止,又有歷史的永恆與滄桑,所帶出的,是對當時「香港向何處去」的一種歷史思考,也是一個歷史坐標的定位。而在陳方遠另一幅著名作品《遊子情-僑史紀事》中,這種歷史主義的色彩也得到了強有力的印證:畫面充滿歷史的迴旋感,演繹出早期華人離鄉背井、海外打拚、參與辛亥共和革命、支援抗戰等重要歷史情節。

陳方遠認為,歷史是一個有厚度和深度的產物,藝術刻畫之下的歷史,能夠產生對歷史的緬懷和尊重。因此,在日常的藝術教學中,陳方遠一直都積極鼓勵學生認識歷史,並且提供一些具有厚度和深度效果的作品予學生認識。

藝旅情:保護客家文化,香港任重道遠

作為香港的客家人,同時作為一名學者,又兼具藝術家的身份,陳方遠認為香港在客家文化的保護上,依舊任重道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也是他自己未來的藝旅之情。陳方遠認為,客家文化在目前的香港,實際上處於一個較為邊緣的位置。若從文化結構的角度看,客家文化實際上被香港「華洋雜處」的文化體系所覆蓋,因而距離中心較遠。作為藝發局的審批員,針對香港未來應當如何保護客家文化,陳方遠向記者講述了一些他自己對這一問題的看法與見解。

文化傳承中,相當重要的一個層次是歷史回溯和梳理。陳方遠說,香港具有客家背景的學者、文人、藝術家甚至從事這一方面研究的學生,應當加強協作,對香港的客家文化之歷史源流、文化特徵、保護以及發展願景進行系統性的梳理。其次,香港政府在這一文化保育的過程中,應當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陳方遠以著名的客家建築鄧家大屋為例,認為官方僅僅只是將其作為一處古建進行了保護,但是卻未見在客家文史的高度上多下功夫-例如成為一個本土藝術史或文化史的專題而進入博物館、藝術館。在陳方遠看來,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包括客家文化保護和傳承在內,香港政府的文化政策應該讓具有文化視野和藝術背景的專業界別人士擁有更大的建議和發言權,而不能夠僅僅由技術官僚處理長遠的文化政策規劃。陳方遠表示,事實上,包括西九文化區藝術品購買風波在內,政府的文化政策與措施,都存在着很大問題。文化運作,應當避免泛商業化。

談到未來的藝術創作,客家文化依然是陳方遠所重點關注的一個領域。陳方遠說,客家文化,既是歷史,又是現實。歷史與現實,帶來的是傳統與現代的思考。在藝術創作中,真正的傳統,早已經歷了千百年的風霜雨打,成為存留的精華。反觀現代主義流行的當下,藝術家們應當以更高的視角,審視當代的藝術思潮與現象-去偽存真,防止泥沙俱下,尋覓出有價值的藝術發展方向,這是藝術家的責任。

相關新聞
陳方遠:客家願、香港心、藝旅情 (2014-11-25) (圖)
藝訊:德國藝術家弗里德里希‧庫納什重組改造一個不一樣的現實 (2014-11-25) (圖)
藝評:淺談純藝術 之觀眾 (三) (2014-11-25)
現代版《莎樂美》省思愛與死亡 (2014-11-21) (圖)
馬友友:融合世界音樂 遊走心靈絲路 (2014-11-21) (圖)
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再次訪華 演出《神駝馬》 (2014-11-21) (圖)
中法和聲共鳴音樂會濟南舉行京劇首次結合巴洛克 (2014-11-21)
坐看繁城:「五十後」藝術家張弓的城際故事 (2014-11-18) (圖)
藝評:淺淡純藝術之 觀眾 (二) (2014-11-18)
藝訊:「馨逸-梁潔華人物畫展」在京開幕 (2014-11-18) (圖)
百年越劇悄然革新 《甄嬛》熱爆戲曲舞台 (2014-11-14) (圖)
業界聲音:傳統藝術極需在「朋友圈」找到位置 (2014-11-14) (圖)
專家觀點:繼承經典劇目有助開拓越劇市場 (2014-11-14) (圖)
莎士比亞環球劇場還原《仲夏夜之夢》原始風貌 (2014-11-14) (圖)
敢觀舞台:文化農芒再匆匆 (2014-11-14) (圖)
印度當代藝術家聯展「KALASUTRA」 (2014-11-11) (圖)
中國筆墨融合西方設計理念 沈向然攜新作亮相上海藝博會 (2014-11-11) (圖)
黃大徽x邢亮《無 | 雙》變陣 (2014-11-07) (圖)
歌舞劇《仰歐桑》:唱響苗族最美麗的歌 (2014-11-07) (圖)
實景版《青蛇》揭幕2014烏鎮戲劇節 (2014-11-07)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藝粹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