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4年11月18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藝粹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藝評:淺淡純藝術之 觀眾 (二)


在展覽中展出的作品,是展覽的重點,所以作品的背景,可以幫觀者拼湊出更完整的畫面。雖然不時聽到作品能夠自我發聲的說法,但擁有更完整的畫面來觀看作品不是更好嗎?每當在展覽中看到作品帶有系列性時,筆者就會不時回想作品有什麼改變?或是進化了什麼?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些改變或思考上的轉變?在手法上、物料上以至運用技術的改變,會否受前作或之前系列的影響?對這些內容的關心,已是筆者觀看展覽時的指定動作。

同時作品和場地同樣有不可分離的關係,如果展出的作品是場域藝術(Site specific),那作品就可能需要其展出場地的歷史性作為自身的一部分,這情況下,上一段所提到的 「系列性」就已被弱化,成了輔助性的分析工具。

場地是個有趣而重要的元素,在香港這個細小空間更加突顯這種有趣矛盾。

觀看能否引動反思的可能?

在觀看作品時,創作內容當然是筆者所關心的,同時筆者卻也關心觀看作品的過程能否啟發更多自身思考,從而得到更多的反思可能性--這樣說好像有點自私,但是這一點點自私就足以推使自我思考和反思。所以在作品內容的環節中,筆者多數以最簡單方法來觀看,就是由外至內:不論傳統畫作或當代裝置,都會先以整體形式觀看作品,再細看其他部分,然後在作品已有的資料中,進行一系列聯想,如在構圖、用料、用色、位置、場地、背景等等資料中,進行互相比對來思考其關連性。

當然作品中的簡述(artist statement)通常已把藝術家的思考和創作動機寫了出來,但筆者只會視為參考資料,如果能夠經過自我分析,不單會看到多一個作品的內在層面,更為自我提供了廣闊的思考平原,這種思考,會因持續而變得越來越深入。

裝置方法和表達方法

當然,除了作品內容,作品的裝置方法和表達方法同樣是重點,作品可以因為不當的裝置方式而使觀者誤讀其內容。裝置方式的分類,分為傳統作品和當代藝術,傳統類型的作品,如油畫、陶瓷、雕塑,基本上內容就在作品本身,多數傳統作品都沒有外加物或外加的意思在內,它們多數是安放在台上或是掛在牆上。而當代藝術中的作品,第一件事使人關心的就是裝置的方式或質素,因為這些元素會改變閱讀的方向。

以錄像作品為例,不論以電視機還是投影機作播放媒體,撇除作品內容,焦點都會放在裝置的角度上,因為錄像很有趣,它們需要借助電視機、投影機、數碼影碟播放機等等。但對作品本身,只有影像才是真的作品,其他設備都不屬於作品,除非這些東西是藝術家刻意加入,否則都是阻礙作品的東西--這情況不時在展覽中見到,當一個作品以投影機作播放媒體時,筆者時常見到整部投影機放在作品前,這對筆者只說明了兩個可能:一是投影機是作品的一部分,二是創作者沒有考慮到作品的本質是什麼。

隱藏重點:觀看次序

最後一樣使筆者關心的是作品的觀看排序,因為觀看作品的次序和整個場地安排,是另一個隱藏重點,這元素同時適用在個人展覽及聯合展覽當中。擺放作品的位置,可以說明作品的不同重要性--如放在入口,必是主題性作品或重點作品,在這種前設下,筆者往往使用較多時間觀看這個位置上的作品。

除了入口位置的作品,展覽中的其他作品亦需要宏觀地觀看分析,因為作品的安放位置,其實都是藝術家或策展人的精心安排,他們期望把某個現象或觀點,透過作品呈現在觀眾眼前。而如果作品安放的次序雜亂無章,只會混淆或模糊主題,觀眾接收到的訊息也會同樣模糊,作品出現在展覽中的先後次序,重要性其實就等於電影中每一幕的先後安排。■文:謝諾麟

相關新聞
坐看繁城:「五十後」藝術家張弓的城際故事 (2014-11-18) (圖)
藝評:淺淡純藝術之 觀眾 (二) (2014-11-18)
藝訊:「馨逸-梁潔華人物畫展」在京開幕 (2014-11-18) (圖)
百年越劇悄然革新 《甄嬛》熱爆戲曲舞台 (2014-11-14) (圖)
業界聲音:傳統藝術極需在「朋友圈」找到位置 (2014-11-14) (圖)
專家觀點:繼承經典劇目有助開拓越劇市場 (2014-11-14) (圖)
莎士比亞環球劇場還原《仲夏夜之夢》原始風貌 (2014-11-14) (圖)
敢觀舞台:文化農芒再匆匆 (2014-11-14) (圖)
印度當代藝術家聯展「KALASUTRA」 (2014-11-11) (圖)
中國筆墨融合西方設計理念 沈向然攜新作亮相上海藝博會 (2014-11-11) (圖)
黃大徽x邢亮《無 | 雙》變陣 (2014-11-07) (圖)
歌舞劇《仰歐桑》:唱響苗族最美麗的歌 (2014-11-07) (圖)
實景版《青蛇》揭幕2014烏鎮戲劇節 (2014-11-07) (圖)
蘇澤光上任港樂新一任主席 (2014-11-07) (圖)
抽象表現主義畫家楊識宏:匠人、畫家,之後...... (2014-11-04) (圖)
藝評:淺談純藝術之觀眾 (一) (2014-11-04)
藝訊:中德合辦藝術基地 拓國畫歐洲發展空間 (2014-11-04) (圖)
藝訊:范曾山大談「文藝座談會」 (2014-11-04) (圖)
尺餘指揮棒 起伏音樂靈魂 (2014-10-31) (圖)
敢觀舞台:《後殖民食神之歌》困鎖在當年的記憶牢籠 (2014-10-31)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藝粹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