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4年12月30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藝粹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何鴻毅家族基金中國藝術計劃」第一擊:《時間寺》從紐約車仔檔 看美術館的共通問題


放大圖片

■汪建偉《時間寺》,2014 年。(丙烯、油彩、帆布)四屏畫

像 The Halal Guys 這種外地飲食店,紐約多如牛毛。人們說這是紐約的特色──文化大熔爐。在這個37%人口出生於海外的城市,不管你是中國菜日本菜印度菜還是阿努瓦圖菜,只要是好吃的,總能在紐約找到你的席位。

這是一個多元社會吧?或許。然而我還想在後面多加一個詞:單一。對我來說,紐約是一個「多元地單一」的城市。菜式可以來自世界各地,但判斷好吃與否的口味實際上只有一種──美國口味,或稱全球化口味。料理如是,藝術如是。■文:楊天帥、圖片由藝術家汪建偉提供

在紐約曼哈頓區,車仔檔梗有一間鬘牧鞢C其中一家名為 The Halal Guys──當然所指就是英文的 Hello Guys──售賣的雞肉飯特別有名。店主是埃及人,米飯用印度米,雞肉是中東風味。每逢午市晚市,檔口外總會排起一條長龍。穿便服的、西裝的、甚至警察制服的,無一不買來一盒雞肉香飯,在店旁的花槽邊坐下果腹,看起來竟令人聯想到人民公社齊齊食大鑊飯。

我在紐約看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辦汪建偉個展《時間寺》之前,也吃過兩盒。店家放雞肉毫不手軟,盛過米飯後還嫌不夠,在上面再放兩片皮塔餅 (pita bread) ,才合上紙蓋。打開,香氣撲鼻;吃飽,心滿意足,沿第五大道踱步前往美術館觀展去。

《時間寺》其實與香港不無關係。雖然汪建偉是居於北京的藝術家,古根漢是以紐約為基地的美術館,但展覽幕後推手「何鴻毅家族基金」(行內人簡稱為「何鴻毅」)是香港機構。

這個由何鴻毅於2005年創辦的基金會,在香港文化資助方面算是首屈一指。去年三月,基金會宣布與古根漢美術館合作,設立「何鴻毅家族基金中國藝術計劃」。計劃由三個展覽組成,《時間寺》是頭炮,之後在2016、2017兩年,古根漢會再舉辦兩個中國藝術展。所有展品均由美術館委約創作,展後於美術館收藏。

這個環球藝術界少見的大型計劃,其實不是古根漢與「何鴻毅」的首次合作。兩者的關係最早可追溯至蔡國強2008年回顧展《我想要相信》。贊助了蔡國強的展覽後,「何鴻毅」翌年又贊助了《第三種心靈:美國藝術家凝視亞洲,1860-1989》。換句話說,「中國藝術計劃」是在兩次合作順利後的成果。

跨越本土主義的藩籬

古根漢美術館在全球藝術界地位舉足輕重。因此「中國藝術計劃」讓美術館先委約、再策展、後收藏的策略,從結果上來說令中國藝術成功打入了西方掌控的全球藝術格局。

對許多人來說,這是中國軟實力的勝利。

只是主辦方面卻沒有一個人這樣想。無論是策展人、藝術家以至贊助人,他們均有一種說法,即展覽與「宣揚中國文化」無關。汪建偉說:「我不代表中國,這也不是運動會,我對金牌沒有興趣。」古根漢三星高級亞洲藝術策展人孟璐解釋:「我們對舉起中國國旗說自己是中國藝術的藝術家不感興趣。我們找的只是在中國的有趣的藝術家而已。」何鴻毅家族基金主席何猷忠亦如此評價:「他(汪建偉)的理想超越了民族觀念,甚至超越西方價值觀。他談的是人作為人的普遍性。」

事實上,汪建偉認為中國當代藝術自誕生以來一直蚞巧顗竁F「中國」,而《時間寺》的意義之一,恰恰就在於擺脫這種工具思維。藝術不是工具,它不僅能夠聚焦中國,更應可以談一些更具普遍性 (universality) 、關乎全人類的什麼,汪建偉如是說。

「何鴻毅」行政總裁黎義恩把汪建偉比喻作一本書,加以解釋:「我們希望能把他從『中國藝術』的書架,轉移到『傑出當代藝術』裡去。」

孟璐直截了當地道出她希望觀眾觀展的視角:「我會提議你跨越本土主義的藩籬,純粹觀看汪建偉是不是一個好藝術家。」

現在,容我用吃飯為比喻,稍為再三思考一下「何鴻毅家族基金中國藝術計劃」──嘗試不談展覽的「中國」元素,而把焦點集中在藝術本質上,難道不就等於在說吃 The Halal Guys 不要想那是中東雞肉、印度米飯,而純粹思考它是「人類共通」的、具普遍性的雞肉與米飯嗎?

聽上去這提議不錯,只是當 The Halal Guys 以「人類共通」優質食品的姿態脫穎而出──好像藝術品一樣珍而重之被全球化的、具有「普遍性」的博物館收藏──便等於在暗示這個世界也同樣有一種「人類共通」的口味。歸根究底,The Halal Guys 之所以被讚譽,不過是因為紐約人喜歡而已。中東人、埃及人、印度人呢?他們可能討厭它討厭得要死。調轉來說,這些人喜愛的食物,無論對他們來說有多麼可口,但一旦不合紐約人心意,它便只能變成「人類共通」的劣質食品而落得被淘汰的下場。與此同時,紐約人還為他們推崇 The Halal Guys 而沾沾自喜,說那是尊重東方文化、支持全球化的表現。

全球化應該毫無節制地繼續下去嗎?

歸根究底,誰用甚麼口味去判斷汪建偉作品的好壞?我並不是說它不好──反而我覺得展覽是很不錯的──我也意識到自己終究只是看這個展覽的一種觀點。沒有好壞對錯之分,只是一種觀點而已。但倘若忘記這一點,而把自己的口味視為某種「普世的」、「人類共通的」、「全球化的」口味,那便是一種霸權,最終結果是間接令符合西方口味的中國藝術(The Halal Guys)以「全球化精英」的身份被追捧;有違西方口味的中國藝術(比方說,冬蟲夏草)則被貶為「地區產物」,或「普世的」失敗作而漸遭遺忘。

展覽看畢,自古根漢美術館步出,在橫街直路分明的紐約漫遊,我發現這個城市果然有各種各樣的人──中國人、韓國人、埃及人、尼日利亞人、阿努瓦圖人。我又發現他們身上穿的、口中講的,四肢擺動的方式,竟然全都一模一樣充滿紐約style。這就是所謂的「文化大熔爐」:一切文化在這裡面都注定都要化為灰燼,糊成一團。這個城市的人是那麼多元,卻又如此單一。

一個在中央公園旁長椅上坐茠熊堣H女孩倏忽跟我打招呼。在中國要是有人跟你無端打招呼,那他有可能是行乞的,或是一宗騙案的開始。然而這個女孩只是想認識新朋友而已。認識新朋友,這是多麼地美國!反正我沒事,心裡又莫名地不暢快,便索性坐下來跟她聊天。我很自然地問她懂不懂中文,她搖頭說不懂,因為她是美國人。

要是繼續裝作看不見本土,只管那全球化毫無節制地繼續下去,那一個世紀後所謂中國藝術可能就會這樣消失掉,我想。全世界人都講英文不好嗎?或許這是一件好事吧,只是數千年中國文化累積的好處,人類永遠無法再享用了。或許。

關於汪建偉和《時間寺》

汪建偉,中國當代藝術家,曾參與多個世界性展覽如 documenta 及威尼斯雙年展等。他指,其個展《時間寺》「就是用時間來思考問題」。展覽分成三個部分展出,其一由雕塑與繪畫組成。第二部分是於美術館新媒體劇院放映的錄像《時間消失的早晨》。第三部分是表演作品《螺旋坡道圖書館》。展覽至明年二月十六日止。

相關新聞
「何鴻毅家族基金中國藝術計劃」第一擊:《時間寺》從紐約車仔檔 看美術館的共通問題 (2014-12-30) (圖)
創作對談:世界知名建築設計師Igor Kebel以建築設計手法打造「Jingle BAO」 (2014-12-30) (圖)
舞蹈家許芳宜 夢着夢着,就到了 (2014-12-26) (圖)
跨越時空的舞台寓言 (2014-12-26) (圖)
別開生面的音樂會嘗試 (2014-12-26)
《零距離接觸》聯展:一趟私密的溝通之旅 (2014-12-23) (圖)
林敬庭的「生命樹」:嬰兒與木棉的互相寄寓 (2014-12-23) (圖)
王大為:人生就是一個旅程 (2014-12-23) (圖)
黃曉楓《空白鍵》:面對距離時的狀態的反思 (2014-12-23) (圖)
藝訊:「從文藝復興到畢加索」歐美經典藝術大展亮相濟南 (2014-12-23) (圖)
古爾德的後現代生活 (2014-12-19)
香港之音 幸福滿溢 (2014-12-19) (圖)
水晶看戲:多語言同台,戲劇的另一種方向? (2014-12-19) (圖)
「圖像時代」的人Sherrie Levine:作品可化身成無數的故事 (2014-12-16) (圖)
藝評:藝術聯展反思兩岸四地 (2014-12-16) (圖)
藝訊:德國畫家遊齊魯 筆底丹青繪山東 (2014-12-16) (圖)
老鑼與龔琳娜「忐忑之後」的音樂世界 (2014-12-12) (圖)
環球劇場《仲夏夜之夢》重現莎劇原裝魅力 (2014-12-12) (圖)
敦煌藝術的魅力:道不盡、說不完 (2014-12-09) (圖)
見證東西方人文交流 (2014-12-09)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藝粹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