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醫不只是治病,也不只是兩味藥,而是一種世界觀,一種道。 網上圖片
鍾 倩
「大雪」過後,北方城市最低溫度降至零下,儘管事先有所防範,但我還是感冒了。鼻涕不止、頭疼乏力,吃了幾天的感冒膠囊,很快恢復。可是,沒過幾天,不知怎麼回事又重感了,難受得無以復加。去看中醫,醫生說屬於病毒性感冒,回來喝了一周湯藥後,身體痊癒。
如果在過去,遇到什麼病我第一時間想到看西醫,對中醫誤讀較深,用網上的段子說,「一個老頭、一個枕頭、兩根指頭」,覺得神乎其神,有些迷信。使我態度發生轉變的是,多年前我得了一場大病,父親帶着我看遍省城大醫院,醫生都說沒有什麼好辦法。最後,吊瓶裡用了激素才得以控制住病情。但是,激素的副作用很快呈現出來,導致我的內分泌紊亂、鈣質流失。在親友的建議下,父親才帶着我去找中醫大夫。我的病屬於免疫系統範疇,喝過一年多的湯藥後,病情逐步好轉,從那以後,我開始和中醫打起交道。
有一件事情令我印象深刻。母親的同事患上股骨頭壞死,她的愛人四處求醫問藥,病情愈演愈烈。偶然機會,他們從鄉下打聽到治療疑難雜症的老中醫,輾轉聯繫,慕名來到老中醫的診所,第一次開了10副中藥,服用後病情大有好轉,此後堅持服用他的方子,不到一年的時間,她基本康復,自己還能騎車出門。不過,這位老中醫的方子很是難以下嚥,包的藥面像是鍋底下的黑炭灰一樣,用香油攪拌均勻後口服。經常聽母親說,同事的愛人成桶的買香油,為了治病豁出去了。至今,她的同事身體狀況很好,日常生活完全自理。
喝湯藥的那一年,我對很多藥材徒生濃厚興趣。貓爪草、貓眼草、附子、雷公藤等,醫生囑咐這幾種藥單獨煎,煎完後再和其他藥材一起煎。豐子愷先生也有同感,他說道:「看藥方也是病中的消遣,藥方前面的脈理大都乏味,後面的藥名卻怪有趣。這回我所服的,有一種叫做『知母』,有一種叫做『女貞』,名稱都很別致。還有『銀花』,『金薔薇』,好像新出版的書的名目。」
每個星期父母帶着我去省中醫看病,看完後帶着方子去建聯藥店包中藥。藥店裡一片忙碌的場景,每回都要等候一個多小時,女藥師在櫃枱裡面有條不紊的包藥,櫃枱外面站着一位老先生負責驗方。仔細打量,女藥師額頭光亮,動作嫻熟,一招一式,流露出歲月的悠然,看得我常常入了迷;老先生帶着老式的眼鏡,拿着方子核對藥材,從沒見他說過一句話,卻又好像說過很多。那種從容的樣子,儼然一活莊子。
無論喝湯藥,還是其他中醫理療,大夫都會叮囑同一句話:「別受涼,少辛辣,多臥床休息。」那個時候,我還停留在中醫治病的認知上,這幾年,通過親身體驗和層層體悟,慢慢懂得,中醫不只是治病,也不是疑難雜症的專屬,中醫是一種世界觀,更是一種道。前段時間,一位從事中醫的朋友為我把脈,察看舌苔。我急切的問道:「我的身體怎麼樣?」她不疾不徐的回答:「你的氣不順。」這五個字,好像瞬間把我的內心隱秘全部揭穿,露出最真實的狀態。「我心事很多,自己又特別要強,不願給外人傾訴。」我說完,朋友沒有直接回覆,而是講述了她的一段故事:從上海求學,畢業後面對去留問題,她猶豫不決,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才走出來。「傾聽內心的聲音,不是容易的事,但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樣的過程。」她微笑着回答。
我有些按捺不住,繼續問道:「那麼,我該怎麼調理?」她沉默了一會兒,沒有正面回答,還是講了一個故事:一個女兒為了給癌症父親治病踏上漫漫中醫問藥的道路,這期間她所發生的改變和收穫的驚喜。她的父親患上咽喉癌,術後幾乎不能進食,出院後轉向中藥治療,不僅打破醫生之前只能活過半年的預言,且身體維持得很好。在被這位女兒的孝心所感動的同時,我悟出一個道理:很多時候,中醫是一種生活方式,像龍應台說過的,「表面是衣食住行、春夏秋冬五行,裡頭那一層,其實是生活的態度,是文化的傳承,是時代最深刻、最鮮活、最摸得着、聞得到的聲音、氣息和面貌。」
自媒體時代,信息爆棚,慾念擁堵,很多人患上功利的症候群,導致的直接後果是:身忙、眼盲、心茫,疾病極易找上門來。可是,「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如此不健康的狀態,再好的藥方,也很難治癒,再好的名醫,也是束手無策--因為,內在秩序的混亂,自我生命的迷失,需要自己尋求解決,任何人都幫不上。打通身體的任督二脈,先要自我調節,保持身心平衡,這是中醫養生的王道,也是「中醫治人」的踐行。
我常常想起李漁在《卻病》中說的,「病之起也有因,病之伏也有在,絕其因而破其在,只在一字之和。俗云:『家不和,被鄰欺。』」他用家庭比喻身體,闡釋防病的重要性。極具諷刺意義的是,現代人習慣地把目光投向外在,尋找原因,而忽略自身的機能,這也是「張悟本式神話」為何重複上演的原因。過於急切,想要獲得健康秘訣或長壽方子,反而是集體焦慮的體現,連心都靜不下來,何談治病?焦躁、功利,是疾病的大敵,也是中醫的大忌。
看書時有一帖中藥膏方令我感受頗深。「此方宮廷得於光緒七年,時有周媽媽奉旨擬定為益壽膏,開有十四味中草藥,其中兩味讓人眼前一亮:豆蔻與破故紙。豆蔻芳華,破故紙持重,陰陽調和下文火煎熬,熬至滴水成珠。單單一滴,便可斂納所有陽光,溫潤如玉。」豆蔻代表青春,破故紙寓意老練,得經歷多少事情,才能從年輕步入老邁啊?這個過程,對我們來說,都是一本沉甸甸的大書,是蘸着血、淚抒寫而成的《心經》,也是世上獨一無二的藝術作品。想想,需要多少次跌倒、爬起,哭泣、笑顏;需要多少回失敗、信心,糾結、惆悵;歲月褶皺中的每一個印痕,在陽光下舒展,都會逶迤出一段曲折、一場悲歡、一份盼望,如《聖經》上記載的,「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
豆蔻與破故紙,亦是人生之大道。抑或者說,是人人都需要直面的功課。
中醫,我視為認識世界的入口,和抵達內心的工具。口服的湯藥,是看得見的道,還有一些「藥」,是肉眼看不見的,需要我們耐住寂寞、單槍匹馬的去尋覓、去發現;好多時候還需要細細咀嚼,即便苦澀,也要捱過去,才能真正參透。這個過程,苦而後甘,也是我們心靈成長和走向成熟的歷程,摻不得半點急躁,容不得丁點速成,來不得些許偽造,需要安靜下來,用小火慢熬,一點一點的澆鑄,才能抵達圓滿。
每個人都有很長的路要走,像豆蔻和破故紙這兩味中藥一樣,慢慢煎熬,熬至成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