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1月8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東張西望:馬英九應完成簽兩岸和平協議使命


劉斯路 資深評論員

馬英九在新年祝詞說,「對我來說,推動兩岸關係,最重要的目的:第一,是和平;第二,也是和平;第三,還是和平。過去六年多來我們努力的成果,證明這樣一條追求和平的路線是正確的。」

兩岸和平,無疑是兩岸人民所追求的夢想,符合兩岸所有階層人士的最大利益,即使鼓吹「台獨」的人也不敢公開反對。筆者非常欣賞馬英九在餘下任期內繼續推動兩岸和平。可惜,他的氣魄還是不夠大,不敢說出在任內完成兩岸簽署和平協議使命的決心。

他說,新的一年,台灣當局將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秉持「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原則,繼續推動兩岸經貿議題後續協商和兩會互設辦事機構。但是,不敢提簽署兩岸和平協議,也不提簽署兩岸軍事諒解,設立通報熱線等有益於兩岸和平的切實措施,不免令人失望。

誠然,馬英九執政六年多,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上功不可沒。即使在兩岸服貿協議受挫,依然不能抹殺他在推動兩岸直航擴大、貿易投資增加、文教互動以及人員交往的功績,兩岸和平發展帶來的和平紅利惠及台灣,自然這些經貿方面的利益如何由全體台灣各階層民眾分享,還需處理好,但是台灣獲得和平紅利的事實是無法掩蓋的。馬英九還推動台灣陸委會與大陸國台辦之間建立了常態性溝通聯繫機制,推動兩岸關係逐步制度化,這將使到即使未來台灣政權輪替,「綠色」執政也不能輕易改變。

「兩岸永續和平」具歷史責任感

馬英九在獻詞中提到「兩岸永續和平」的命題,這無疑是極具歷史責任感。他說,由兩岸年輕人在生命中比較早的階段開始交往互動,通過交流,減少誤解,建立友誼,是促進持久和平最有效的途徑。這的確抓到根本,馬英九為何不勇敢地邁出一步,在簽署兩岸和平協議上突破,使兩岸永續和平得到法律上的保證?

記得2005年,時任國民黨主席連戰破冰登陸之際,將「促進終止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定」納入「胡連五項共識」,馬英九第一次擔任國民黨主席時,也將這五點共識列進國民黨黨綱。到了2008年,馬英九第一次競選「總統」時也將此列入政綱。2012年他尋求連任時,在2011年10月提出的「黃金十年」願景中也包含《兩岸和平協定》,但加了「國家需要、民意支持和國會監督」三頂帽子。但馬英九很快就將這一政見「收了回去」。現時,藍營總結九合一選舉失敗教訓,相當多智囊人士批評他往後退,傷了支持者的心。

有知情者說,馬英九往後縮,主要是美國阻撓,若兩岸簽定和平協議,1979年簽定的《台灣關係法》將形同一紙空文。站在白宮的立場上,兩岸一旦簽署和平協議,台灣事實上已不需要美國保護,「美國就失去了在遠東的一個保護方」,這才是美國真正阻礙台灣簽《兩岸和平協議》的真正理由。

馬英九與一般的領袖不一樣之處,在於他還經常惦記自己的歷史定位,既然兩岸和平協議符合兩岸人民利益,順應歷史潮流,即使是民進黨也曾想要,為何要受美國左右呢?

還有,重要的是,馬英九推動兩岸簽署和平協議,在在表明國民黨是為台灣謀福祉的,因此這也是藍營2016年守住政權的一張王牌。

相關新聞
爭取市民立會支持 落實普選機不可失 (2015-01-08)
普選方案討論有空間 人大決定框架須堅守 (2015-01-08) (圖)
廿四味:反對派「黃傘騷」 徒顯「真不要普選」 (2015-01-08)
來論:把握政改諮詢原則 普選方案有「五個可討論」 (2015-01-08)
政改討論空間大 杯葛諮詢礙普選 (2015-01-08)
積極參與第二輪政改諮詢 (2015-01-08)
「反對到底」成政改最大阻力 (2015-01-08)
東張西望:馬英九應完成簽兩岸和平協議使命 (2015-01-08)
政改之難在於反對派不尊重、不理性、不妥協 (2015-01-07)
廿四味:港大報告諱疾忌醫為「佔中」塗脂抹粉 (2015-01-07)
香港最真實的民情就是反對「佔中」依法普選 (2015-01-07)
戴耀廷自揭破壞普選底牌 (2015-01-07)
「白票守尾門」存在憲制問題 (2015-01-07)
「佔中」黑手法網難逃 (2015-01-07)
從「奧運藍、APEC藍」談區域大氣污染共同防治 (2015-01-07)
警方依法追究「佔中」搞手 彰顯法治防範「二次佔領」 (2015-01-06)
廿四味:禍港學者竟獲優待 最高學府藏奸縱邪 (2015-01-06)
頂天立地:黃之鋒開年日記 (2015-01-06)
反對派策動「佔領立法會」必遭慘敗 (2015-01-06)
公民黨區選將派大批「B隊」出戰 (2015-01-06)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