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黃珮晴感謝老師梁靜巒一直的鼓勵,承諾會努力讀書以報答老師。 香港文匯報記者李穎宜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穎宜)現就讀中四的黃珮晴,從前是貪玩又不喜歡讀書的小妮子,因為一個轉捩點,成為專心學習,懂得為自己將來計劃的好學生;但這個人生的改變,卻一點也不容易承受。在珮晴初中時,黃媽媽被診斷身患頑疾,令她真正地學懂「珍惜」二字,立志做好女兒、姐姐和學生的角色,並積極為未來升讀大學護理課程鋪路,以專業知識照顧有需要的人。對珮晴來說,老師梁靜巒更是不可缺少的良師益友,在自己轉變的過程中一直陪伴在側分享喜悲,令她感激不已。
珮晴回想起從前的自己:「上堂不專心經常傾偈。姐姐成績比我好,經常被比較,令我不喜歡上學。」她坦言自小反叛,不懂得體諒家人,直至母親患上頑疾,令她有180度轉變,「當時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可以為媽媽做,所以就想努力讀書,不用她擔心,讓她知道我會生性,與她同行。」除了學習態度有所轉變外,她和姐姐弟弟的關係也有好轉。「我們以往經常『頂頸』,但因為媽媽的關係,我們都學懂了生性。」珮晴亦開始肩負起姐姐的責任,幫助母親悉心照顧年幼弟弟的需要。
努力變尖子 立志盼醫人
憑着毅力逐步重拾學習進度,以往成績只處於中下游的珮晴近幾年開始進步。她笑言,自己由小範圍的測驗開始做起,由不太高分變為滿分,滿有成功感,更肯定了自己要繼續努力。所以在中四時,她成功達到學校精英班的程度,亦能以較難的英文去修讀通識科。
談及未來方向,珮晴直言以往的自己一定會毫無目標,乾等畢業;但現時她已經懂得做升學規劃,有目標地選讀自己精於的科目準備文憑試,同時發展划艇和打排球的興趣;因為母親患病的緣故,她立志報讀大學的護理課程,希望以專業知識去醫治更多的人。
老師:首要教她笑
對於與良師好友梁靜巒相知的經過,珮晴與梁老師都記憶猶新:那緣於一份談及「健康」的功課,令珮晴想起患病的媽媽,驅使她寫了一封信抒發感受;在這封信偶然夾在習作簿裡,傳到梁老師手上,當中的一字一句,連繫了一段令人珍惜的師生緣分和情誼。梁老師說:「從前的珮晴不懂得笑,我最基本首要做的,就是教她笑。」
梁老師表示,才16歲的珮晴是她所遇過的學生之中,「發憤程度最高」的一位,「她會為自己的目標,專注地去完成每一件事」,直言自己都深受其積極的處事態度所影響;師生好友互動雙向,令梁老師很有滿足感。在她提名下,珮晴去年於「青協黃寬洋青少年進修獎勵計劃」獲獎,梁老師希望珮晴能藉此進一步去接觸社會,知道自己比更多人幸福,從而更懂珍惜現時所擁有的一切。
對升學前景,梁老師又勉勵珮晴「條條道路通羅馬」,「只要以正確態度,加上明確目標,所有事都能夠成功。」而當被問及有什麼話要跟老師說的時候,珮晴毫不猶疑但紅着臉地說:「要多謝她。沒有她就沒有今日的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