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中行 資深評論員
「本土派」指派其大學的支持者發動「退聯公投」,其中包括《學苑》副總編輯陳雅明,他不單是一名「港獨」分子,更是「熱血公民」成員,是黃毓民、黃洋達的死忠支持者。他們在港大校園大力宣傳學聯的「罪證」,呼籲及發動激進學生支持「退聯」,並看準通過「退聯」只須簡單多數票,於是大力在校園內催谷支持者投票。另一方面,學聯又過分托大,以為勝券在握,加上學聯「老鬼」連番失言招人話柄,最終在幕後高人成功操盤之下通過議案。事實上,「本土派」策動八大「退聯」,不過是志在爭權,激進派本身就有內鬥不斷、自我毀滅的基因。爭權奪利是他們生存的唯一目的,對於「退聯」風波也可作如是觀。
港大學生會日前進行退出學聯的「公投」,最終在接近4成的高投票率下,以2,522票比2,278票,200多票之差通過「退聯」動議,正式宣布學聯最重要的一個學生會--港大學生會將脫離學聯,這也是自1958年學聯成立以來,港大學生會首次「退聯」。值得指出的是,在投票中有1,293張棄權票。如果學生對於「退聯」議題沒有興趣,沒有看法,乾脆不去投票就是,學生特意去投下棄權票,反映的其實是一種糾結的心理,既對學聯感到不滿,又不知道「退聯」是利是弊,於是唯有投下棄權票。由此可見「退聯」議題的爭議性。
成功「退聯」出乎外界意料
這次「退聯」的結果恐怕出乎大部分社運人士的預料,他們在投票前都認為「退聯」行動只是「本土派」策動的政治狙擊,只為「做騷」,不可能成事,絕大多數學生都不會支持「肢解」學聯,「人民力量」金主蕭若元更自作聰明地表示,「退聯」建議將會以大比數落敗,但最後結果卻是支持「退聯」以200多票勝出。當中反映了兩個問題:一是「本土派」在這場「退聯」行動中作出了縝密的部署,有「高人」出謀劃策。相反學聯中人卻不以為意,終於大意失荊州。二是反映不少大學生對於學聯的不滿,當中包括在「佔中」上的不滿,也包括對學聯管理層一言堂、管理烏煙瘴氣、斂財自肥的不滿,於是借「退聯」給學聯一個教訓。
其實,這一場「退聯」行動,在「佔中」期間早已開始醞釀。當時黃毓民、黃洋達等「本土派」看到大批青年投入「佔領」大軍,早已見獵心喜,打算將這批青年收歸旗下,但當時學聯仍然指揮大局,「大台」仍然是「佔中」的指揮部,青年自然是聽從學聯的指揮,令「雙黃」難以埋手。於是,在「佔中」期間,「本土派」發動了多次衝擊行動,表面上是要「拆大台」,實際是要搶奪學聯和學民思潮的指揮權。但最終奪權行動失敗了,「雙學」在反對派力撐之下保住「佔中」的指揮權。但「本土派」卻沒有死心。及後「佔中」在一片罵聲中落幕,其間一直戴着光環的「雙學」由天堂跌落人間,不但外界批評「雙學」發動一場禍港行動,而反對派內的激進派、「本土派」也炮轟「雙學」指揮失誤,進退失據,失去了大好的局面,學聯必須承擔責任云云。
「肢解」學聯 爭奪憤青
接着,「本土派」就指派其大學的支持者發動「退聯公投」,其中包括《學苑》副總編輯陳雅明,他不單是一名「港獨」分子,更是「熱血公民」的成員,是黃毓民、黃洋達的死忠支持者。他們在港大校園大力宣傳學聯的「罪證」,呼籲及發動激進學生支持「退聯」,並看準通過「退聯」只須簡單多數票,於是大力在校園內催谷支持者投票。另一方面,學聯又過分托大,以為勝券在握,加上學聯「老鬼」連番失言招人話柄,最終在幕後高人成功操盤之下通過議案,這不但意味港大學生會從此退出學聯,更意味港大學生會及大批學生都將落入「本土派」的手上。
港大「退聯」成功大大鼓舞了「本土派」的士氣,他們現在正開始籌劃在其他大學的學生會同樣策動「退聯」行動,嶺南大學、理工大學更成為新一輪有機會「退聯」的學生會,隨時會引發各大學生會的骨牌式「退聯」。屆時除了由學聯中人牢牢掌握的中大學生會外,其他學生會都有可能脫離學聯,學聯勢將變成孤家寡人,再沒有登高一呼,號令學界的能力。事實上,「本土派」策動八大「退聯」也是志在爭權,他們最不滿的是學聯掌握大批學生,並且刻意排斥「本土派」。既然合作不成,唯有取而代之,於是才出現了近期的「退聯」風波。激進派本身就有內鬥不斷、自我毀滅的基因。爭權奪利是他們生存的唯一目的,對於「退聯」風波也可作如是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