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聶曉輝)對於內地近日瘋傳供港東江水過量傾倒,有浪費之嫌。水務署昨日回覆本報記者查詢時表示,自2006年起的東江水供水協議採用了「統包總額」方式,與「按量付費」有所不同。根據「統包總額」方式,香港獲得每年供水量可達至協議所訂上限的保證,並可按當年的集水量,彈性輸入所需的東江水量。水務署續稱,本港近年仍出現溢流情況主要集中於庫容較少的中小型水塘,溢流情況純屬運作上的限制,並非浪費。
水務署發言人指出,「統包總額」方式既可保證香港在出現百年一遇的旱情時,仍有足夠食水供應;而在高集水量的年份,亦可避免輸入過多東江水而浪費水資源,同時亦可減省輸水費用,是一個符合香港實際情況的安排。
發言人表示,在與粵方磋商2015至2017年的新供水協議期間,該署曾與粵方探討採用「按量付費」方式的建議。然而,由於「按量付費」不會訂明每年供水量,而深圳及廣東省部分城市對東江水需求殷切,因此粵方認為難以保證香港可獲所需的供水量,特別是在旱年,粵方或無法因應本港要求提供足夠的東江水量,影響香港的供水安全。此外,水務署認為,在「按量付費」方式下,當香港需要增加輸入東江水量時,所支付的款額可能較按現行「統包總額」方式為高,故在新協議中保留「統包總額」方式。
中小型水塘溢流非浪費
至於近年水塘溢流情况,發言人指主要集中於九龍水塘、大潭水塘及香港仔水塘等建於19世紀末或20世紀初的中小型水塘,庫容設計按照當時用水需要而較少;在雨季持續大雨下,該等水塘容易出現滿溢,並非浪費。
發言人續稱,自2006年起,廣東省當局每月會按本港的實際需求供應東江水,而水務署會透過監察本港水塘的存水量,適時調節東江水的輸入量,以確保東江水供過於求的情況不會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