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河源市源城區衛星移民志》主筆人李佰陽。記者李薇 攝
劉瑞仁用畫回憶故鄉,同在河源,還有一群平均年齡近80的老人用文字在記錄歷史。
位於河源源城區新江街道的衛星社區居住着一群「庫區移民」,他們的家園同樣在新豐江水庫蓄水之際被淹沒湖底。在移民之初,社區內住有1,130人,如今從第一代移民到二代、三代移民,人口已增加到3,000多。
讓獨有文化得以傳承
從2012年開始,社區中的20多位老人開始合力編寫《河源市源城區衛星移民志》,用文字記錄當年的移民經歷。記者看到,已完成的《移民志》涉及的移民範圍僅是回龍鎮和古嶺鎮兩地,全書200多頁,共35萬字,內容包括移民前兩鎮居民生活情況、文化元素等。
主筆人李佰陽告訴記者,在移民之前,兩鎮80%的村民從事商貿活動,生活條件非常優越,但移民後,很多村民都是3代10幾口人被迫蝸居於8-12平方的泥磚房內。1965年,泥磚房因洪水而摧毀,當地政府給居民興建新居,按照一人10平方的標準供房。「如今幾十年過去,人口增加將近一倍,但房子還是那麼大。因為移民,很多村民土地沒了、生產工具沒了,生活質量一落千丈,清貧至今。而更重要的是,我們一些獨有的文化因此而出現斷層。寫著本書,就是要讓後人對歷史有一個全面系統的認識,讓文化得以傳承。」
「只要能記住自己的根」
「二代、三代移民」是老人們對後代的稱呼。他們說,自己的後代因為對之前、對家鄉沒有認知,微小的文化差異也因此被同化。為此,在《移民志》中,他們特意對當時的鄉鎮街道、店舖、建築等作了詳盡的描述,為的就是讓後人記得這些文化差異。
此外,因為不少移民已是二次搬遷,老人們不得不到廣州、惠州、韶關、深圳等地搜集資料,前前後後花費了將近20萬元人民幣。參與撰寫的83歲老人梁佰勝說,家不只要有親人,還應該有「根」。「其實很多年輕人都反對我們做這個工作,覺得沒有意義。但對我們來說,只要能記住自己的根,做這些都是值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