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在萬綠湖庫區內運行的船隻,進出庫區必用。記者李薇 攝
有些人從新豐江水庫開建那一刻起,「故鄉」便成了摸不着的夢境。有些人則故鄉雖仍在,卻得看着它因交通不便而慢慢衰落。在新豐江水庫蓄水時,有些高於海拔120米的小山村倖免於難,但從此以後,它們便成為水中的一處「孤島」,庫區外的人要進入,少則50分鐘,多則4個小時,有些村落甚至連班船都到不了,外出只能自備小船在一望無際的湖中央飄蕩。即便如此,這些困難還是阻止不了老人家們長居的決心。
交通不便 進出庫區需擺渡
早上8點30分,伴隨着轟鳴的馬達聲,記者坐上了前往回龍鎮洞源村的班船,這裡的班船一天才兩趟,一趟50分鐘,但船上只有寥寥數人,還都是外省口音。隨行的女孩童思琪說,他們有的是政府聘用的外來務工人員,負責在村裡植樹護河,有的則是建築工人,不少在外地賺了錢的村民都會在村裡建房,為了葉落歸根。
據介紹,洞源村是庫區中最大的行政村,共有11個自然村,總人口1,400多,但常住人口早已不足百人。從渡口到童思琪的老家,半小時的路程不僅難以覓得村民,映入眼簾的竹林、樹木更是繁茂到幾近荒蕪。「村裡不僅沒有網絡,通訊信號也極差,加上生活物資缺乏,年輕人都不願意在這裡呆下去,所以村裡的田地慢慢都荒廢了,學校也撤銷了。現在只有我爸媽這種不肯離開故鄉的老人在耕田,生活基本是自給自足。」
同居庫區 婆孫18年未謀面
童思琪告訴記者,因為交通問題,自己已經有18年未曾到同在庫區內的半江鎮見過自己的外婆。「回龍鎮和半江鎮之間沒有班船,要去半江鎮只能從回龍鎮乘坐離開庫區的班船到河源市,再乘坐前往半江鎮的班船。但這個過程受到班船固定出發時間的影響,因此僅單程就需要2天時間。」童思琪說,年前外婆病重時,父母迫不得已租用了快艇從回龍鎮直接回半江鎮,但4個多小時的水上路程就花費了一千多人民幣。「現在過年才有年輕人回村,其餘時候因為交通不便年輕人連老家都不願意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