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79歲劉瑞仁和他畫的南湖家鄉圖。記者李薇 攝
「香港人喝的三杯水中,有一杯就是我們新豐江的水!」作為東江最大的一支幹流,新豐江的水量約佔東江水的43%,每年逾24億立方米的碧水清流源在此匯往香港並潤澤深圳及東莞部分地區,沿線2,000萬粵港人民的飲用水無論在量和質上都得到根本保障。當地人對此十分自豪。可是誰又知,自豪的背後,包含了多少沿線居民的犧牲。
已經半個世紀過去了,在其他城市享受工業經濟帶來的滾滾財富,並承受與之相隨的工業廢水、廢氣時,身處新豐江源頭的新豐縣、河源市區卻始終清貧如洗,為了保護好新豐江水庫的水源,所有會帶來污染的產業在新豐、河源一帶都被禁止。
在新豐採訪時,沿線居民告訴記者,在90年代曾名噪一時的新豐造紙廠就在距離新豐江不到2公里的地方。當年,在粵北小縣城平均工資才400多元的時候,造紙廠廠長的月薪就已超過兩千元。然而,這家被廣東省連續幾年評為「全省納稅先進單位」,也為縣財政帶來巨大收益的造紙廠,卻因每天至少排放6,000噸工業污水而在1997年前夕被迫關閉。
「10多年來,為了保護好東深供水的重要水源,新豐縣的20餘萬民眾看着周圍地區經濟的高速發展,卻仍然為了這一渠清水堅守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