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位於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是重慶唯一以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自治縣。作為新一輪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彭水把扶貧作為重點民生工程,着眼「貧困人口大幅減少、經濟收入持續增加」兩大目標,創新工作機制,突出連片扶貧開發,探索實施對象識別、分類指導、產業扶持、技能培訓、結對幫扶、監督管理「精?到戶模式」,深入實施產業、教育、設施、生態、創業、社會「精?扶貧工程」,努力打造武陵山扶貧開發示範區。■香港文匯報記者 袁巧 重慶報道
創新管理 三大機制促精?扶貧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孫政才在去年新年第一個工作日,就親往渝東南調研扶貧開發工作,並在彭水召開扶貧開發工作座談會。孫政才表示,扶貧工作既要治標,更要治本,脫貧致富,最根本的還是要靠發展,必須建立更加精?高效的扶貧工作新機制,為扶貧開發注入新的動力活力。
為加快脫貧速度,2014年,彭水着力推進精?扶貧,成立了以縣委書記任組長,縣長任常務副組長,縣四大班子分管聯繫領導任副組長的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設立專門的辦公室,組建6個專項扶貧工作組,擬定精?扶貧規劃,分解任務,落實任務責任,將扶貧開發工作單列考核。通過實地調研和專題研究,彭水縣委、縣政府探索建立起「創新精?識別」、「創新精?管理」、「『1+6』精?扶持」三大機制,提高扶貧工作的精?性。
為落實精?識別機制,彭水推行了貧困戶識別「八步三公示一公告」、貧困村識別「八步一公示一公告」的工作流程,完成了全縣農村扶貧對象動態調整,建立起覆蓋全縣貧困群眾的精?扶貧檔案和扶貧對象動態信息管理系統,有效提高了對象識別的精?性,重新確認農村扶貧對象28895戶、102747人。
在創新精?管理機制方面,彭水設立「一辦六組」分塊推進,組建59個工作隊推進整村脫貧,明確59個縣級部門對口幫扶59個貧困村,選派10名扶貧特派員蹲點指導特別貧困村。同時,實行「三個一」幫扶到村:1名扶貧指導員駐村、1名科技特派員掛鉤、1個主導產業帶動;並落實「531」幫扶到戶:縣級領導包5戶、縣管幹部包3戶、一般職工包1戶貧困戶。
此外,彭水創新建立「1+6」精?扶持體系,整合涉農資金5.4億元,爭取財政扶貧、對口幫扶資金1.2億元,設立特色效益農業發展資金1億元,精?扶持到貧困村、貧困戶。去年,全國丘陵山區甘薯產業發展及扶貧開發工作會在彭水成功召開。彭水摩圍山山地特色農業示範區亦成功創建市級現代農業園區,打造鄉村旅遊示範點14個,成功舉辦「一節一賽」、烏江流域美食節、農特產展會和系列鄉村旅遊活動,增加了貧困戶經營性收入。據統計,2014年彭水縣貧困人口由之前的10.2萬人減至7.8萬人。同時,全縣農業人口人均純收入從6723元增長到7597元,增長13%。
扶貧與發展結合 農村顯活力
彭水全縣「七山二水一分田」,耕地坡度在25度以上的佔48%,土層厚度30釐米以下的佔30%,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面積佔82%,是重慶市貧困面最廣、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的4個縣之一。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扶貧工作中,彭水力爭把「扶生存」模式向「扶發展」轉變,把教育、就業、社保等社會民生與扶貧工作有機結合起來,致力探索「一體化科學扶貧」路子,形成精?化扶貧的有效模式。
水麻村位於彭水自治縣東南部,是彭水縣113個貧困村之一,以前連一條行車路都沒有,村民只能靠步行走出大山。通過精?扶貧,水麻村完成了11.7公里的通村公路建設,現232戶村民,有220戶參與了特色種養產業,不僅打破了當地產業空白的局面,水麻村也成為辣椒、高澱粉紅薯、茯苓和養蜂特色產業村。今年1月,水麻村通過重慶市整村脫貧驗收,成為彭水通過驗收的29個貧困村之一。水麻村村長張世其感歎,「縣裡通過精?扶貧,幫助水麻村發展產業,農產品能賣錢,年輕人留在農村也有了出路。」
菖蒲塘作為彭水高山生態扶貧搬遷的一個安置點,依托摩圍山大旅遊開發,菖蒲塘除了村民自住外,已經成為一個農家特色餐飲的鄉村旅遊接待點,2014年接待遊客約8000人次,旅遊收入超過35萬餘元。依托鄉村旅遊的發展,彭水年收入上萬元的農戶已不在少數。
「旅遊是富民產業,發展旅遊業也能帶動一大批老百姓脫貧致富。」彭水縣委書記錢建超介紹,彭水有烏江畫廊、郁山古鎮、摩圍山、蚩尤九黎城等豐富的自然、文化資源,又有苗鄉獨特的民族風情,適合發展旅遊扶貧。今年,彭水將繼續推動精?扶貧、科學扶貧和內源扶貧工作,推進摩圍山旅遊扶貧綜合開發示範區建設,幫助更多農民脫貧致富。
據統計,彭水扶貧工作依托大旅遊景區發展鄉村旅遊,遊客接待量突破55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增長67%,鄉村旅遊接待戶戶均純收入達到2萬餘元。同時,彭水在突出特色、特色增效上下功夫,大力發展山地現代農業,傾力打造品牌農業,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5家、新型股份合作社60家、家庭農場45個,完成「三品一標」認證15件,晶絲苕粉等優質農產品暢銷全市、遠銷境外。不僅如此,彭水成功打造國家級優質煙葉基地單元,還榮獲「中華蜜蜂之鄉」、「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等殊榮。
今年,彭水將繼續堅持縣級部門對口幫扶貧困村推進整村脫貧工作長效機制,實施產業扶持、教育扶持、設施扶持、創業扶持、生態扶持和結對幫扶6個「精?到戶」,全面推進扶貧開發。力爭到2017年消除絕對貧困現象,全面完成150個貧困村整村扶貧建設,貧困村的主導產業形成,與全市同步實現全面小康。
破解六大難題 民生改善見實效
「上學難」、「行路難」、「飲水難」、「看病難」、「增收難」、「保障難」是形成扶貧開發壓力的主要因素,也是制約彭水當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經過一年的努力,彭水以產業發展帶動扶貧開發,以扶貧開發促進產業發展,全面加快工農業、商貿業、文化旅遊、生態產業發展,增強綜合經濟實力,不斷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成功破解6大難題。
破解上學難--彭水新建和改建農村寄宿制校5所,定向招錄30名鄉村教師,給予就讀幼兒園、小學、初中階段的貧困學生每年分別補助2160元、1000元、1250元,全面免除高中、中職學費並給予貧困生補助2000元,為貧困大學生提供一次性財政貼息助學貸款6000元,確保農村大、中、小學生不因貧困而失學。
破解就醫難--按「三甲」標準建設的彭水縣人民醫院今年正式投用,縣第二人民醫院門診部竣工投用,改擴建9個鄉鎮衛生院、35個村衛生室;累計引進衛生專技人員126人,投資1.1億元更新醫療設備,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實現基本藥物制度全覆蓋。
破解出行難--完成交通投資18億元,爭取重慶市交委各類補助資金超4億元;在建行政村通暢和撤並村通達工程突破1000公里,行政村通達率達100%、通暢率達82%。
破解飲水難--完成水利投資12.5億元,爭取市級以上水利建設補助資金5.5億元;新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解決8.1萬人飲水安全問題;整治山坪塘618口,提前完成三年目標任務,解決8.3萬人飲水水源問題。
破解就業難--在幫扶就業、招錄政策、技能培訓、支持創業上對貧困農戶給予重點傾斜,打造「一園二街三村」孵化基地,新培育各類市場主體3774戶,引導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4800人,城鎮新增就業1.1萬人,登記失業率下降到3.24%。
破解居住難--因地制宜探索統規代建、統規自建、統規聯建等模式推進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建立貧困人口搬遷優先納入規劃、優先安排計劃、優先啟動實施、優先兌付補助政策,全面落實貧困人口搬遷差異化補助政策和扶貧產業配套政策,建設集中安置點48個,完成搬遷20586人,其中貧困人口7399人。建成880套廉租房、2207名低收入群眾入住,加快推進10個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群眾居住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