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峽江共存 山水一體
黔江區位於重慶市東南部,地處武陵山腹地,是渝、鄂、湘、黔四省市的結合部,素有「渝鄂咽喉」之稱。在重慶市出台的「五大功能區」戰略中,黔江區被定位為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和重點開發區。自此,該區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的同時,又肩負着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發展使命。黔江區委書記楊宏偉表示,五大功能區的定位,讓黔江區迎來了加速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未來黔江將成為渝東南中心城市和武陵山區重要經濟中心。■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婷婷 重慶報道
鐵腕治污 打造生態經濟
去年以來,黔江以「藍天」、「碧水」、「綠地」、「寧靜」、「田園」五大行動為載體,不斷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並着眼長遠加強生態環保能力建設,取得明顯效果。
素有「峽谷峽江之城,清新清涼之都」之稱的黔江區,乃以母親河「黔江」命名,但近年來污水的亂排放、垃圾的亂傾倒,「母親河」曾一度淪為污水池。
2014年,黔江區正式啟動「黔江河流域治理活動」,全面排查,發現多處主要污染源頭,包括37家餐飲店、24家汽車修理廠、26家輕工洗滌和食品加工作坊、98家畜禽養殖場等。對此,黔江區取締關閉一批污染源,並採取了「河外截污、河內清淤清漂、外域補水、生態修復」的辦法,實現「河水變清、水質變好、放養魚苗、岸邊垂釣、下河游泳」的目標。
與此同時,黔江區還多方籌集3.7億元的環保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建成了一批污水處理、醫療廢物處置等項目。如新建的新城污水處理廠工程,目前已完成主體工程,正在安裝設備,建設配套管網,年底完工投入使用後,日處理能力可達3萬噸。在鄉鎮建設好了濯水、阿蓬江等12個鄉鎮污水處理廠的管網,其餘12個鄉鎮的污水處理廠正在建設中。
黔江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土地為山地,如何將窮山變為金山銀山,是該區發展的重要命題。「走生態路,打綠色牌」,三年來,黔江區展開了村莊環境連片整治,已整治近40個村落。
在阿蓬江鎮,黔江實施了村鎮垃圾集中清運、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畜禽養殖污染治理、集中飲用水源保護。同時,對村內池塘水污染開展整治,發展綠色農業。目前,阿蓬江鎮的地表水、空氣、噪音環境質量均達到功能區標準,建成區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了75%、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了80%、重點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率達100%、經營性畜禽養殖場糞污綜合利用率達75%、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成率達100%、農村飲用水衛生合格率達95%。
在生態鄉鎮的創建中,阿蓬江鎮建成投運了集鎮污水處理站、垃圾中轉站,投資943萬元對6個村進行了農村環境連片整治。
因地制宜 促民眾增收
作為一座以風光秀麗而聞名的城區,黔江的森林覆蓋率高達54.9%,喬木林單位面積蓄積量達89.3立方米,平均鬱閉度為0.48,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質量指標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依托先天優勢,黔江區堅持發展生態種植養殖,提升經濟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黔江區黑溪鎮改革村近年來打「生態經濟林木」牌,一邊綠化荒山,增加森林覆蓋率,一邊享受着生態帶來的經濟效益,促進了農民增收。
重慶科瑞南海製藥公司是黑溪鎮改革村變遷的見證者,其在改革村承包的中藥材種植面積已達2600畝,包括一個200畝的銀杏採葉苗圃示範基地、虎杖400畝、青蒿2000畝。如今,中藥材基地大部分已經投產,使100餘戶農民通過中藥材種植增加了收入。利用退耕還林地和荒山荒坡種植中藥材,不僅有效地增加了農民收入,也增加了改革村的生態含量,提升了生態效益,做到了生態和經濟發展雙贏。
黔江通過引進和培育類此龍頭企業,帶動農民發展起蠶桑基地10萬畝,如今大部分桑園已經投產,年產繭已達到5萬擔左右。同時,利用荒山林地發展木竹精深加工產業,培育短周期的工業原料林和珍貴用材林,目前已栽種速生豐產林13萬畝;通過石漠化治理,營建生物質能源林基地;利用本地適宜種植中藥材的優勢,引導林農種植黃柏、杜仲和厚朴等道地中藥材4萬餘畝。
在發展生態經濟中,黔江還充分利用生態資源和環境,做大生態旅遊等產業,在黔江區小南海鎮新建村,村民們通過幾年的努力種植生態林1500餘畝,種植大五星枇杷、柑橘等經果林3000餘畝,並利用荒山荒地造林3000畝。村民們還在庭院搞綠化,利用院壩、人行道、觀景台等種植以桂花、蘭草為主的花卉苗木200畝。同時,還建起一座佔地50餘畝的珍稀植物能繁園。
利用距小南海4A級風景區近的優勢,黔江在新建村上建起「土家生態博物館」,其獨特的民居風貌、土家吊腳樓、良好的森業資源及其成片的經果林,吸引了眾多的遊客來此度假。目前,全村已有鄉村旅遊經營戶50餘家。
鄉村旅遊中遊客對生態產品的需求反推綠色生態食品的發展。目前,村裡利用現有的資源發展綠色食品及綠色蔬菜、綠色肉品、土蜂糖、幹竹筍等綠色旅遊產品。如今,綠色食品的銷售收入已佔全村農業總收入的40%以上,佔了村民純收入的38%。
正陽工業園:立足特色優勢 發展循環工業
按照重慶五大功能區域的劃分,黔江被劃入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並成為其中唯一的重點開發區。而黔江區正陽工業園區,通過提升科技含量,堅持發展與保護並重,成為了承載黔江打造渝東南地區中心城市和武陵山區重要經濟中心的平台。
退城入園 70%規模上企業入駐正陽工業園區
重慶市正陽工業園區成立於2003年7月,是經重慶市人民政府批准、國家發改委確認的渝東南首家市級特色工業園區,總體規劃面積約25.64平方公里。
建園以來,園區產業快速集聚,已累計引進工業企業90餘家,到位資金逾70億元,初步形成了食品、材料、製藥、輕紡、機電五大產業。目前,園區已吸引黔江區70%以上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入駐,成為黔江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
「企業退城入園不僅讓企業收穫紅利,也為城市的拓展贏得了發展空間。」正陽工業園區負責人說,按照「六組團一基地」發展框架,正陽工業園力爭在2017年實現工業產值達 600億元目標,2020年達到1000億元。
而正在打造中的正陽現代物流基地,作為重慶市政府批准建設的全市8大綜合性物流基地之一,規劃面積2.5平方公里,目前正朝着市區兩級政府定下的早日建成武陵山區物資集散地、區域性物流綜合信息平台的目標而不懈努力。力爭2016年達到倉儲面積100萬平方米,貨物輸送量100萬噸,打造成一個現代化的物流基地。
企業抱團發展 產業集群崛起
黔江栽桑養蠶歷史悠久,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進程中,黔江正陽工業園圍繞當地規模養殖的蠶繭業,吸引了浙江多家紡織企業落戶投資,形成了青杠材料產業園、桐鄉絲綢工業園等集群式產業鏈條。
落戶該工業園內的雙河絲綢有限公司,是黔江從浙江引進的企業之一。在進駐正陽工業園區後,雙河絲綢很快建立起「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方式,其生產的「武陵山」牌優質繭、絲及製成品等不僅銷往市內外,蠶絲產品還出口到越南、印度等國家,並逐步打入歐美市場。
以速食銀耳聞名的「朵朵潤爾」,是黔江區2010年引進的產業項目。黔江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非常適合銀耳栽培。朵朵潤爾公司瞄準這一點,落戶正陽工業園區,開發以銀耳為原料的飲品。目前,公司已經構建起從銀耳原料的生產到銀耳飲料加工生產和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體系。 該項目佔地面積130畝,總投資2.62億元,已經投產的年產3000噸銀耳深加工項目全面達產後,將實現年產10億杯速食銀耳,年銷售收入2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種-研-銷」一條龍的模式下,公司還打造出了一條循環產業鏈。「我們從蠶桑基地獲取乾枯了的桑條,把它和棉籽殼、玉米梗等廢棄物混合起來打成培育銀耳的菌棒,等兩三批銀耳培育完後,菌棒不再適合培育銀耳,還可以種上平菇和香菇,最後把菌棒養分全部『榨幹』。這時它依然還有用處,作為燃料進行回土,成為有機肥或生產沼氣。」該公司負責人王世才說,這種有機肥還能解決農民土地板結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