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潔華
「有時要讓事情發生,有時要使事情發生」,這話似明非明。
同事是個巨人,這天巨人病了。他妻子來電告假,說他這樣不妥,那樣不妥。「看來他要住院兩個星期,是他自取其咎的。不睡眠、不喝水、不上廁......,暴瘦四十磅。」
如此他是讓事情發生,還是使事情發生?他的糖尿病是計時炸彈,因而兩者都有嫌疑。
甚麼是讓事情發生?朋友的父親剛於九十高齡去世,是個流感病患者。世伯年輕時是健美先生,七十歲時大兒子意外身故後,他活得很不開心,未幾腦退化,身體也逐漸衰弱。過去幾年,他認不得人,又經常患上肺炎,只能插管進食。其後老人家索性閉上眼睛,連一句話都不想說。他的大兒子生前有位好同事,待他猶如自己的父親,知道在他身邊說句甚麼話,就會令他有所反應。那個早上我瞻仰遺容,見世伯十分安詳地躺在棺木裡頭,面容也很安泰。這位先生在我身旁認真地說:「這是一個解脫。他也受夠了。背肌因為身體不能活動而開始潰爛,畢竟也九十歲了。」
我當然明白。但這是讓事情發生吧,而不是使它發生。疾病、死亡是大自然要人讓步的事情,因為它要來便來了,從來沒有人可以阻止。但延長生命是人們要這樣發生的,甚至從銷毀衰老的特徵開始。因此可以這樣換取概念:「是要讓死亡發生的,是要使死亡延遲發生的。」
甚麼時候要讓解脫上前,甚麼時候要使人的痛苦延長?有關的答案,家人要在愛裡去明白。醫護人員的「讓」與「要」,在長者的社會裡,是不告而宣的。
|